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审除细惑-说二如来藏12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此法合。十方一切,】十方一切诸佛。【已证究竟果觉,诸佛如来,所证菩提智德,究竟无变,】590页,【同于纯金不杂,既转烦恼,而成菩提,不复更有烦恼。亦同精金,不复重为矿也。诸佛如来,所证涅槃断德,究竟无生,同于烧木成灰,既转生死,而成涅槃,不复更受生死,亦同木灰,不复重为木也,故曰亦复如是。 法合之文,另作总喻总合解:金喻菩提涅槃,虽非修生,要必修显,】这个很重要!不修行,佛性绝对显不出来。你说:哎呀!我佛性本来就具足!诸位!还早得很,不修,它就是不行;修,就是要修福还要修慧,要听经、要闻法,一而再、再而三,一直熏习,就等那个刹那之间的见性,一悟即入如来地;再不行,好好的念佛。你总得要听经闻法,总要听经闻法。不听经闻法的人,就像一个怎么样?就像一个眼睛看不到的人,解如目嘛,行如足,不解,你不解佛的道理是什么,就像一个眼睛瞎掉的人说:来!跟我走!跟你走就一定死掉,因为你自己眼睛都看不到,你怎么引导别人走路啊?走到掉到悬崖里面,对不对?摔死得很惨!这也是啊,法师要带领一切众生,获得到如来的无上菩提之道,你本身要有见性,你都卡住无明,你如何来带领众生走向涅槃?对不对?
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法合之文,另作总喻总合解:金喻菩提涅槃,虽非修生,要必修显,【一成永成,不复更变;喻如精金,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销”就是还要经过锻炼,一个众生一定要经过锻炼才能成佛,吃尽苦头、受尽委屈、忍辱、用功。你们现在就是朝着菩提路线走,坐在这里很辛苦;但是,成佛是可喜的事情。终以销成就,【一纯永纯,不重为矿也。木喻烦恼生死,虽属如幻,以幻除幻,一灭永灭,不复再生;喻如木灰,以火烧木,木尽成灰,一尽永尽,不重为木也。此解前喻真不复变,后喻妄不复生,】真心,开采了真心以后,就不会再变妄心了,妄心没有了,它就不会再生。【虽同前二喻,亦复无有碍。初先说不空藏,以示生续之由竟。】
底下我们要说空不空以示圆融之故,空就是毕竟空;不空就是所谓。。。空就是离,不空就是即,即离同时,即一切法就是不空,离一切法就是空;离一切法就是空,即一切法就是不空,离一切法、即一切法,同时存在,空不空藏以示圆融之故。所以,空不空如来藏一定要加一个:非怎么样非怎么样非怎么样,再转过来,即怎么样即怎么样即怎么样,即。所以,非掉以后立刻就即,这个就是空不空如来藏。所以,空就是离一切法,不空就是即一切法。所以,空不空其实就是同时,以示圆融之故。
580页,【子二 说空不空藏以示圆融之故(分二)丑初正答次问 二 兼释转难 (丑初分二) 寅初 牒定五大以释疑 二 圆彰三藏以劝修(寅初又五) 卯初 按定所疑 二 喻明性相 三 难释相妄 四 以法合喻 五 申义释疑 今初】580页倒数第二行,经文:【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灭,又征虚空,及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富楼那!你又这样问,说:地、水、火、风,本性是圆融;那是佛讲的,周遍法界;但是又怀疑,怀疑什么呢?水跟火二个性是完全不一样的,为什么火现就没有水,水也可以灭火,这本来就是陵灭的,那么,为什么佛陀所讲的: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水火为什么会不相陵灭呢?又征虚空跟大地,大地是障碍的,虚空是没有障碍的,那么,云何会周遍法界?不合相容,意思就是说:实在是不应当会相容,“不合”就是不应该、不可能。所以,整句的意思就是:富楼那!你又问言,说:地、水、火、风,本性是圆融,周遍法界,那么,开始怀疑说水火不相陵灭,为什么?又征虚空,及诸大地,为什么俱遍法界,不合相容?他产生这个疑问。22
【上科已释,三种生续之疑,此科更示,五大圆融之故。上空藏中,一一会相归性,全事即理,事不碍理,固无可疑;而不空藏中,从性起相,相既宛然,则事与事,何得无碍?是以满慈,前有五大圆融之疑,故此空不空藏中,佛极显无碍之由,以销执相之问,】诸位!相,它就一定有障碍;如果融入性,就完全没有障碍。我们看到的地水火风,可是,佛看的不是这样,性水真空,真空性水;性火真空,真空性火。是不是?地就是色,性色真空,真空性色。你看!把地、水、火、风统统融入如来藏性,诸位!只要融入如来藏性,佛看到的地水火风,就不是我们所看到的业相,如来看到的是如来藏性,而众生是业感的相,所以就差这个地方。所以,以销执相,销执相就是融入性。【故先牒问词。又汝问言:对先问生续,此问周遍,】所以,【故置又字。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此犹是述佛自说,下牒满慈所疑。疑水、火二性相克,】为什么这个水火相克,【云何不相陵灭耶?】这怎么可能?不可能,一定会相克的嘛,可是,佛又讲那个是圆融的。【又征(问也)虚空,及诸(助语辞)大地,一碍一通,云何俱遍,而得相容耶?】对不对?一个通,一个碍,这怎么可能相容?
581页,【卯二 喻明性相】【富楼那!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这一句你看得懂,三藏十二部经典统统通!富楼那!譬如虚空,虚空无相、不动,没有生、没有灭;没有来、没有去;没有增、没有减,这个虚空比喻涅槃妙性、如来藏性。体非群相,这个“群相”的含义是什么?就是十八界,群相就是不空,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就是群相,如来藏性不妨害你六根、六尘、六识所有的发挥,所有的发挥全部都是如来藏性。所有的一切相,不能离开虚空,一切相当体就是空,就是虚空,虚空不离群相,群相不离虚空,虚空不是群相,群相不离虚空。所以,佛言:富楼那!譬如虚空,绝对的虚空,虚空的体并没有生灭、增减,不是群相、不是一切相,;但是,绝对不拒,不拒就是无所不包容。这一句,这个“不拒”,是所有修养当中最有修养的名词。诸位!一个大悟的人,绝对不会拒任何众生的愚痴;任何众生的行善;任何众生的成佛;任何众生的诵经、念佛、拜山、放生,统统不拒,大悟的人看一切相,统统不拒!乃至你行恶,他也会怜愍你;你行善,他也会随喜你,就是恶善、是非、对错,无关于本性,六根、六尘、六识,一十八界所展示的万法,跟如来藏性没有关系;也有关系。没有关系,因为如来藏性是体,六根、六尘、六识一十八界,时时刻刻所展现的时空性,所显现的其实就是如来藏性,就是如来藏性。就譬如说一个见性的人,时时刻刻都会产生智慧一样的道理,什么事情都用智慧来处理,这个智慧就是如来藏性,可以展现在任何的时空性。换句话说:他会妙用、会现前,有无穷的智慧之用。如果学佛不能用,那你学佛有什么意思呢?学佛学了一个呆呆的!对不对?智慧一点都没有办法运作,那这不是佛法。佛法它是活的,不是死的,它可以作用、运作,六根、六尘、六识,一十八界,哪里都是他的舞台。
所以,明心见性的人,哪里都无碍。这当然是假设一个比喻,譬如说你今天,假设说啦,你去看电影,会跟着电影里面转,开悟的人不会;但是,他会跟着你的语言讲,吃西瓜,这是甜的;吃苦瓜,这是苦的;开悟的人也会这样:这是甜的、这是苦的;但是,他的心了解,甜的甜空,苦的还是空。所以,问题就是在心境的问题,不是语言、名相的问题,语言、名相当体即空。所以,这一句可是不得了,如果你体悟得出来,那你的心所影现出来的包容力跟忍辱力就会很强。如果你是一个有功夫的人,你体悟到佛法是绝对的虚空、绝对的真智涅槃妙性,那么你绝对不会说:哎呀!这个人坏!你看到他嫉恶如仇!你不会,你会很同情他,因为他造恶,我真的很同情你;这个人造善,他就会随喜功德。对不对?这个不同的道场,众生很执着,不同的道场,或者一直支持、赞叹他的上人,而他的上人明明是邪知邪见,那么,你也是同情他。简单讲:大悟的人,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然后再来就是等待因缘去度他,等待因缘,慢慢的去改变他;你一下子太急,改变不了对方的。度众生,修行要尽分,度众要随缘,这个随缘里面要有慈悲心,还有耐心、坚持心,才有办法。所以,富楼那!譬如虚空,它的体性是无相,可是非群相,体不是群相,而不拒彼诸相之发挥,这一句话如果翻译起来,意思就是说:富楼那!譬如如来藏性,藏性的体无相,但是,不拒根、尘、识万法诸相的发挥。换句话说:一个有修养、见性的人,你怎么样,他都可以忍耐,他都可以包容你。
【此喻空不空如来藏。空体无相,则空义;不拒诸相,即不空义。又合之即不变之体,能随众缘,究之用虽随缘,体元不变,虚空如故也。又此喻具足三谛:】三谛:【体非群相,不落有边,是真谛;】真谛就是空,站在空的角度来讲。体非群相不落有边,意思就是:不站在缘起的角度讲,站在究竟的空义的体性上讲,体不是群相。意思就是:体本来就毕竟空,所以,不落缘起的有边,是真谛。B,这我自己标的啦,刚刚“体非群相”,这个A。B,【不拒发挥,不落空边,】不拒发挥,不坏缘起,如果如来藏性不能发挥,那如来藏性就是死的了;如来藏性是活的,就可以发挥,就不坏缘起。【是俗谛;】就是有。【双离空有,】也就是真谛不着、俗谛也不着,真谛就是空,俗谛就是有,双离空的真谛、有的俗谛。【全归中道,是第一义谛。】诸位!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亦无中道可寻,也没有中道这个名词,这才是真正的究竟第一义谛。你不要认为离空、离有便是中道,错!连这个中道都不存在,这个才是真正的究竟第一义谛。如果还着一个中道,这个中道就变成生灭,不是究竟第一义谛。底下,【不拒,乃不拒绝不违碍;发挥,即发扬显现也。】
【《正脉》云:若不申明诸教,性相迷悟分量,则不知满慈发疑之端,与佛释疑之妙。夫二无碍理,人天小乘,决定双迷,极至法相破相,】就是法相宗破这个种种的相,【亦均未彻。法相真不随缘,】真不随缘,这是真不能随缘。【相不即性;破相,方谈相性二空,有遮无表,】遮就是空,表就是有,“遮”就是指一切法,“表”就是立一切法,这是天台宗的思想。“遮”就是遮止,有遮无表,就是你有讲到空,遮一切法;但是无表,“表”就是立一切法,没有立一切法。所以,有遮就是指一切法皆空;但是不谈缘起的有,叫做有遮无表。【终未显谈】终未显什么?谈【即性,】就是谈相即性。终究没有显谈即性,即性就是相当体即空就是性。【何能尽发无碍之旨。今斯圆旨,】现在是讲究竟的圆满之旨。【语四科,则全相皆性,语七大,则全性皆相,且一一遍周,无障无碍,是尚越大乘之始教。而满慈依小乘法执旧见,坚谓诸大,】“坚”就是坚持。诸大【本来相碍,若如来藏空,可说无碍,今云备具诸大,即当相碍,岂有无碍之理?斯则岂惟不达已发之相为无碍,兼亦尚疑未发之性为有碍矣!而如来释疑,非但只释未发之性为无碍,而亦兼详释已发之相尚无碍,而况未发之性,何得有碍乎?故此科说性无碍,其文最少,释相无碍,其词最多,一以销难显易,一以发后圆修。】
底下就解释了,为什么体非群相,而不拒群相之发挥?这里就说了,中间,582页的经文:【所以者何?富楼那!彼太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风摇则动,霁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水澄成映。】这个是比喻什么?所以者何?为什么体非群相,而不拒群相之发挥?这里就比喻了:虚空它不是相,可是不管你怎么发挥,都没有影响到虚空。所以者何?为什么?富楼那!彼太虚空(就比喻作如来藏性),日照则明,这个日、云、风、霁、气、土、水,是比喻作七大。日照则明,这个太虚空,太阳一照就有了明相。云屯则暗,如果把那个云聚集起来变成乌云的话,就遮住了阳光。“屯”就是聚集,这个云层聚集起来多了,就变成昏天暗地了,不见阳光了。风摇则动,这个风一吹,虚空不变;但是,树木、动物、植物统统在吹动,风摇则动,这第三个。第四个是霁澄则清,这个“霁”是雨过天晴的意思,就是下雨过后叫做霁。下雨过后澄,怎么样?则清。我们下雨过后去看,哇!看起来灰尘都降落下来了,看起来这个环境就比较清爽、清楚。气凝则浊,如果这个气把它凝结在一起的话,看起来就是浊。土积成霾,现在的沙尘暴就这样子了,大风卷起,这个“霾”就是大风卷起尘土的景象,大风卷起的景象,成霾。从这个沙漠吹起来,哇!沙尘暴,这个灰蒙蒙、雾蒙蒙,整个看不到太阳,沙尘暴。水澄成映。水澄清的时候,映就是会反射,水中就会映现种种的景象,叫做水澄成映。
那么,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整段的意思就是说:你无论太阳怎么变、云怎么变、风怎么吹、雨怎么下、气怎么凝、土怎么飞、水怎么清,都无关于太虚空;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怎么变化,都无关于如来藏性,就是这个比喻,就是体非群相,而不拒群相之发挥,就是这个道理。
诸位看注解:【首句征释之词,即征问解释,太虚空不变随缘之义。彼太虚空:虚无空廓,无有诸相,喻如来藏不变之体,清净本然,空也;日照下,喻如来藏随缘之用,循业发现,不空也;合之即喻明,空不空如来藏也。日等是七缘,明等是七相,】日等,这是七种缘,借着七种缘现七种相,为什么?日照则明嘛,日,借着日的缘而现明相;借着云的缘而现暗相;借着风的缘而现动相;对不对?借着霁的缘而现清相;借着气的缘而现浊相;借着土的缘而现霾相;借着水的缘而现澄,就是映相,所以,日等七缘,明等是七相。【虚空体非明、暗等群相,能随缘成相,不拒彼明等诸相发挥。日照之时,随日缘则现明相;云屯(聚也)之时,随云缘则现暗相;风摇之时,随风缘则现动相;霁澄之时,雨后天晴曰霁,尘坌】这个念坌ben(四声),就是灰尘,尘坌【收敛】尘坌,这个灰尘收敛的时候,【曰澄,】【随霁缘则现清相;地气凝聚之时,随气缘则现浊相;】气太多了就浑浊看不清。【土积之时,随土缘则现霾相;】风一吹,哇!沙尘暴。【山兽驰逐,尘土蔽空曰霾。】意思就是说:走兽跑过去,尘土飞扬。【又尘土纷飞,随风雨而下谓之霾,水澄之时,随澄缘则现映相,水澄湛生光,】意思就是水清的时候,产生了光反映,湖面山色一体。我们到加拿大去的时候,路易士湖,哇!山、还有湖水,映在一起真是漂亮!【水中映现一切也。此七相,不必一一配合七大。但意喻七大耳。】
583页,【卯三 难释相妄】【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有?】阿难跟富楼那都有种种的疑惑,所以佛一再的回答。于意云何?如是殊方,“殊方”就是同时异处,同一个时间,不同的地方,太虚空有的时候在这个地方现明、现暗,种种的相,叫做同时异处。如是“殊”,就是不同的地方,如是同一个时间,却不同的地点,就是前面所说的:诸有为的七相。为因彼缘生?这个彼缘,彼生就是为日?是日生呢?是云呢?是风呢?是霁呢?是气?是土?是水?为彼缘所生,彼缘就是日缘,或者是云的缘,或者是风的缘等等。为复空有?就是虚空自己有生呢?虚空自己会产生的。【首句发难之词。上科双喻性相,未显相妄(无有定实之意),故此发难,在汝之意,以为云何,七相为是从彼缘生耶?为是从空有耶?若缘生,则堕因缘;若空有,】虚空自己生,叫做无因而生,【则堕自然;虚空喻藏性不变随缘,】不堕于因缘跟自然。(【不堕于二计也。】)【殊方,】是同一个时间,却不同的地点,叫做【是同时异处,虚空之大,诸缘不一,所以现相不等。相以有为称者,从缘生故,是有为法。彼字指日等七缘。此总难,下则别举日难,以一例余。】
【若彼所生,富楼那!且日照时,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为日色,云何空中,更见圆日?若是空明,空应自照,云何中宵,云雾之时,不生光耀?】解释一下,583页,先解释一下经文:若彼缘所生,如果是彼日缘所生,好!富楼那!你看看在日照的时候,既是太阳所照射过来的明,那么,这个时候十方世界,怎么样?同为日色,应当是同一种颜色。可是,不是这样子,虚空当中还有其他的颜色、其他的光明体照过来,云何空中,更见圆日?你读过这个星相学就知道了,只是远近,比较光、比较暗而已。我们这个十方世界都有光明,不是说只有太阳。所以更见圆日,为什么还可以看到一团一团圆圆的光在虚空当中呢?更见圆日,还有其他的圆日呢?意思就是说:如果说这个光明是由太阳而来的,那么,应当同一种颜色,可是,现在不同颜色啊,为什么在虚空当中还看到其他的圆日呢?若是空明,如果是虚空自明,如果是虚空不必借着太阳,自己有光明,意思就是怎么样?非是日照之明,怎么样?空应自照,那么,虚空二六时中应当自己照,应当有显现光明,云何中宵,为什么一定要到中宵这个半夜云雾之时,不生光耀?为什么要到中宵这些半夜,才没有日光呢?才没有光明?为什么?因为你既然讲虚空自己会产生明,若是空明,若是虚空自明,非是日照之明,空应自照,虚空应二六时中会自己照自己,为什么一定要等到中宵半夜,没有太阳的时候,云雾之时,不生光耀?意思就是:那就是表示跟太阳有关系。
【首句承上总牒,且下别举。今姑且就日而辨,若谓日照之时,是日之明,则十方世界虚空,应当同为一日之色,方可谓是日明,云何虚空之中,更见团圆之日。】其实我们在宇宙当中有无量无边的太阳。【团圆日外,何尝不是空体之明,何得独属日明乎?若谓日照之时,所有明相,乃是空明,空性常恒,明应常照,云何中宵(半夜)云雾之时,则见昏暗,不生光耀耶?】意思就是:跟太阳也是有关系啊!【当知是明,非日非空,不异空日。】当知是明相,这些明相,借重着日、云、风这些相,怎么样?当知是明相等等,非日非空,不能讲它是日,不能讲它是虚空;但是不异虚空,“不异”就是不离,也不离空日,不离虚空跟太阳。当知这个明相,虽然不能讲是太阳,或者是来自于虚空;但是,也不能离开虚空跟太阳。【此释正义。当知明相,非定属于日,以空中更见圆日故;亦非定属于空,以中宵不生光耀故。汝又当知,明相不离于空,以日外皆空故;亦不离于日,以无日不明故。异即离也,非日非空,喻水火等,遍计非实;】遍计非实,就是说没有融入性,没有融入性就会偏执。
【不异空日,喻五大依他似有。】在这里要特别注意,似有就是众生看起来执着为实有,问题就出来了,其实是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没有花草树木、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统统没有!可是,它一合相看起来就是那么的逼真,桌子就是桌子,明明有啊,怎么会没有?所以你跟众生讲:没有这个桌子!他说:你神经病!说:没有这座山!他说:你有病!其实是他有病,不是我们有病。对不对?就是依他缘起似有。诸位!似有就是我们所讲的一合相,只是大小不同而已,这个人看起来就是一合相,佛说一合相,即是非相。【既知非实似有,自应圆融无碍,】你就知道缘起性就是空性,叫做不是实在性,你看到的是似有而已,自然应当融入本性,应该圆融无碍,【有何陵灭不陵灭,】诸位!没有这种名词,融入本性,本来就没有陵灭这种东西,哪有有不合?地水火风都是本性,哪里有不合?【相容不相容耶?】根本就是在相上讲的。如果融入如来藏性,就没有什么陵灭不陵灭、相容不相容,为什么?本性没有这个东西。
585页,【卯四 以法合喻】经文:【真妙觉明,亦复如是。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若俱发明,则有俱现。】解释一下:“真”就是真如,真如的妙觉;“明”就是心,真如之妙觉明心,怎么样?亦复如是。汝以空明,就是你从虚空去发明;这个“发明”不是我们科学家的发明。如果你以虚空去显现出这个相,则有虚空显现之相,有种种的空,大空、小空、种种的相,你只要把它隔开就小空了,把它放开就大空了,可是都是虚空。是不是?如果从虚空去发明种种的虚空相,则有虚空大小产生。是不是?如果以地、水、火、风,四大各各发明,则地、水、火、风会现种种的相,各各现地、水、火、风种种的相。若俱发明,“俱”就是同时,有地有水,或者水加火,或者风加火,若俱发明,则有俱现,意思就是:同处同时有具足种种的相,有时候是二个,有时候是三个,有时候是地跟水,有时候是水跟风,有时候是地、水、火、风同时,那么就同时现。意思就是说:所有的,有时候是单现,有时候是双,有时候是三,有时是俱现,若俱发明,则有俱现,要看它存在的种种的大有多少。
【此文之前,经文中有观相元妄,观性元真二段,仔细研究,举喻之后,即应法合,此是如来说法常规,今将彼二段之文,横隔于举喻法合之间,殊觉割断文意,谅系当时翻译之后,抄写之误。交光法师,亦有见于此,将观相元妄二段,接续于宛转虚妄,无可凭据之下,法合之文,接举喻之后,两得其美,此则文意相连,无有隔碍,后则结申正义,收束得宜,故今乃将法合之文提前,不避弥天大罪,幸祈谅之。】这个祖师大德很谦虚,要改变一段文章,统统要再三的说抱歉,再三的说:“不避弥天大罪”。不是像我们现在的狂人,没有见性乱讲,经典篡改,乱乱的改,还觉得自己很行。人家只是动到这个经文,而且还没有改变经文喔,而且还只是调动次序而已,你看他讲得多谦虚:“不避弥天大罪,幸祈谅之。”这一句很好用的,如果你写信给你的长辈,也可以用这一句:“不避弥天大罪,幸祈谅之。”你的上人看到就会很舒服;如果上人看过《楞严经》,他就会批:“请不要照抄!”(笑)因为你真的是照抄的啊!
【真妙觉明:即真如妙觉明心,又即真觉妙明之心,合彼太虚空之喻。亦复不变随缘,圆融无碍,如空随日等七缘,而现明等七相。真心元非五大,而能随缘现五大之相,】所以记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对!悟道的人就不然,凡所有相,都是真相,凡所有相,都是真心之相,开悟见性就是这样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讲给凡夫,还没有破相以前讲的;破相以后,凡所有相,皆是真相,都是真心之相。为什么?如来藏性啊!所以佛法就是:是心的问题,不是相的问题。但是,一般众生来讲,没有办法改变,不容易改变这个相。为什么?性相是一如,圣人这个境界是这样,凡夫没办法,凡夫,你这个业力所牵,他就是相跟性融不起来,还没有到这种功夫。所以,相,大家都喜欢看好相、美相,譬如说,文殊讲堂流通处那个佛像,诸位!雕刻佛像不够庄严,那一尊二十年都流通不出去!人家会比较,这个是很现实的问题!所以你说像这个相重不重要?也是很重要!为什么大家看到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哇!看了以后就无比的庄严,这百千万劫修来的。所以,这个相好就是很吃香!【合前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之喻。】
【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此五句,各明各现,谓五大现不同处,或不同时也。后两句,俱明俱现,乃同处同时也。明字,交师谓,即是循业之意最善,业有染净,所现五大亦然,皆随惑而现也。汝字,虽指满慈,意该九界。】【汝以空明者:如菩萨循净空之业,即现虚空身;如阿罗汉,所证偏空涅槃等;凡夫循染空之业,即现空无边处等。如以地明,菩萨循净色之业,即现实报庄严土;凡夫循染色之业,即现有漏秽土。如以水火风明,罗汉则现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菩萨则现慈风遍拂,以除众生热恼;凡夫循有漏之业,则现水、火、风三灾。】【若俱发明,则有俱现者:如天人见水,如琉璃宝地,可以履之而行;人道见水是水,可取而为饮料;饿鬼见水是火,虽渴莫饮;一一无非循业所感,俱时而现也。此所现之相,非因缘生,非藏性有,亦不离因缘藏性,合前非日非空,不异空日喻。】
【云何俱现?富楼那!如一水中,现于日影,两人同观,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则各有日随二人去,一东一西先无准的。】所以,佛陀说话真是没有话讲,这种比喻让你吓一跳,佛为什么有这么智慧?这个一比喻完全清楚,是虚妄的东西。说:云何俱现?俱现还是妄喔!富楼那!就像在一个水中,水中现了一个日中影,水中的日影,现于日影。两人同观,这两个人站在一起的时候同观,水中之日不一样,两个人一个往东边走,这个太阳跟着东边走;一个往西边走,这个太阳跟着西边走,东西各行,则各有日随二人去,你看这个佛的比喻!一东一西先无准的,你看!太阳只有一个影,水中所现的这个日影只有一个,东边走过去,太阳跟着东边走;西边走过去,跟着西边走,这个都是妄。所以诸位!如果这一句的比喻你也可以,如果你大悟、见性,看到如来藏性,你什么都可以随喜,善良的,只要是善的事,什么都可以随喜,因为根器不同嘛!大悟的人也无关你的本性,只要做善,念念佛,你要赞叹他;拜佛,要赞叹他;放生,要赞叹他;办慈善,也要赞叹他;但是,问题有没有究竟呢?慢慢的引导到最究竟的地方。所以,如来藏性大悟的人,每一个人所显现的相不一样,而他都可以随喜,它都不会碍到这个见性人的心灵,心灵。
底下,【上各明各现,依他似有,虽属是妄,未显宛转虚妄。俱明俱现,遍计非实,】遍计所执不是实在的。【足表宛转虚妄,故再征释,以合相妄之喻。如一水中,现于日影:喻一如来藏性中,具足诸大之性。两人同观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喻众生各依藏性,各循各业不一;】这“准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没有一定,东边看的人,太阳跟着在东边;西边走,太阳跟着西边。众生各依如来藏性,各循各业,不一样。【如两人东西各行,则各见有一日,随二人去,喻各循业感,所现大相不等。一东一西,先无准的者:】“准的”其实就是目标,这以前是测量水平的一种器具,叫做日准,这个是工匠的一种用水在量这个水平、水准的;也可以讲是箭靶的中心,箭靶的中心有一个日,圆圈,太阳。所以,“准的”就是目标,一东一西,没有一定的目标。【一东行一西行,其日先无准定的实所现大相。无有定实,即相妄也。】
587页,【不应难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双,云何现一?宛转虚妄,无可凭据。】解释一下:不应难言,这个水中的日影,此日,这个是指日影,你千万不要写指太阳,那就麻烦大了!此水中之日影,此日影是一,这个水中的日影到底是一,云何各走?为什么东边走东边的、西边走西边的?各日既双,东边一个,西边一个,双就是二,云何现一?可是,第三者站在中间看、站在原处看,云何惟现一个日影?第三者看。所以,太阳到底是一个?是二个?是三个?都不一样啊,三个人看都不一样啊!对不对?不应难言:这个水中的日影到底是一个。如果是一个的话,为什么东行、西行,各行的时候,每一个日都跟着跑?各日既双,东一个日(日影)、西一个日影,这个“双”就是二,就变成二个日影了,云何现一?为什么第三者看;“现一”还要加一个:惟。第三者来看,为什么只有一个?云何现一日影?宛转虚妄,无可凭据。
【此释出宛转虚妄。故嘱以不应难言:水中日影是一,云何各有一日随二人行?各行日影既双(二也),云何水中惟现一日影?此即俱时而现,一二不定。宛转即辗转意,若说是一,各行有二,一乃虚妄;若说是二,水中惟一,二乃虚妄;左之右之,无非遍计虚妄,】诸位!无非遍计虚妄,这一句话重点在讲哪里?着相,就是遍计虚妄的执着,你只要执着这个相,圆成实性就开采不出来,不晓得那是依他起、缘起性的东西。所以,缘起性的缘起假相就是不能执着,就进入圆成实。【究无真理,可为凭据。】意思就是:相上没有绝对的真理,相空就是真理;在相上论断,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所以政治会吵、学者会吵架、名人会吵、名嘴也会吵来吵去,为什么?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因为他们没有见到究竟本体。无非遍计虚妄,究无真理,可为凭据。【此一二不定,即合前非日非空,不异空日。】【孤山曰:同观是一,知二是虚,各行既二,验一是妄。《正脉》云:此文当合前难释相妄之喻,观此诸大俱现,无可凭据如此,其与空日生明,无可指陈者,何以异乎?】这个文字都很简单。
剩下一点点,588页,【卯五 申义释疑】【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华,结为空果,云何诘其相陵灭义?】诸位!这一句话重点在哪里?佛陀告诉我们,观相元妄,一切众生一定要知道,你看到的凡所有相,当体即空,相是缘起性,缘起性就是妄,妄本来就是无可指陈。为什么?你有可指陈,就是识心分别,记住这一句话。相本来就是妄,无可指陈,相本来就空,如同真智被无明障住,所显现出来的山河大地一样,就像眼睛有毛病,现出了空中花,真智被无明挡住,就会现虚空、山河大地。犹邀空华,“邀”就是等待空中之花结为空中之果。虚空当中本来就没有花,你还要等,等待虚空去把它结出这个果来,把空中的花要结出空中的果,怎么可能?犹邀空华,还有等待虚空当中所现的花,结怎么样?虚空当中花中的果,这怎么可能?云何诘其相陵灭义?为什么你还问这个五大之相。。。怎么样?相陵灭义。意思就是:这五大相其实就是本性,并没有什么不相容的地方,而你因为法执未断,看到的是业感缘起的假相,不是如来藏性的相,所以,你就会认为水跟火是不相融洽的;可是站在佛陀的角度,水跟火是一体的,都是本体。所以,云何诘其相陵灭义?为什么还怀疑会有互相陵灭之义呢?其实都是同一个如来藏性,是不相陵灭的。
【此结申诸大,相妄性真之正义,应在法合之后,故移置于此。先约相结,如前明相,非日非空,不异空日,如此例观,诸大之相,本来虚妄,各明各现,俱明俱现,无非循业发现,一一似有非实,无可指陈;如虚空华,本无所有,翳眼观之似有,好眼观之实无,若谓有可指陈,如执空华为实有,一迷也;若更诘其陵灭,】就是互相陵灭。【是犹邀(待也)空华,更结空果,可谓迷中倍迷,云何诘其相陵灭义耶?】意思就是说:水火本来就是一体的。
【问:‘此说诸大相妄无碍,何以现见世间,水、火相陵灭,地空地水不相容耶?’答:‘约事而论,亦无陵灭,亦复相容。如世间油类,原属水大,各各皆具火大,一然即烧。地大之中,具有空大,掘土一尺,即现一尺虚空,出土一丈,即有一丈虚空。又五金之属,地性坚碍,莫过于金,镕之悉成为汁,】意思就是地跟水是一体的,【有何陵灭不容耶?约理而言,现见诸大陵灭不容,皆由众生执心妄见,何尝是实,如云驶,则见月运;】云一跑,好像月亮在运转,叫做云驶月运。其实是云在跑,你还以为月亮在动。舟行,你还以为两岸在移动,【舟行,则见岸移,】其实岸从来不移,是舟、是船在跑,【岂彼月岸,实有运移耶?若了五大本空,妄执妄见,一时俱破矣。’】舟行则见岸移,岂彼月岸,实有运移?这个是二个字,“月”是指上面那个月运,“岸”是指岸移。岂彼月运,还有岸移,实有运移?哪里有运还有移呢?所以这一句是简单。再讲一下:何尝是实,如云驶,则见月运;舟行,则见岸移,岂彼月运,还有岸移,实有运还有移?其实是没有,若了五大本空,妄执妄见,一时俱破矣。
589页,【观性元真,惟妙觉明。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复问,不相容者?】观照我们这个性,如来藏性其实无法不真,观性元真,惟妙觉明。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复问,不相容者?就是观这个如来藏性本来就是真的,惟妙圆觉,圆就是圆觉;觉圆。那么“明”就是真心,就是我们妙明,本觉的妙明。这个妙觉明心就是我们的真心,真心这个妙觉,本明就是真心。先非水火,本来就不是水火等诸大,为什么?因为性水是真空,性火也是真空,这些诸大本来就不是相,其实是性所显现的,云何复问,不相容者?所以,相融入性的时候,万法就圆融;如果业感执着相,那么就互相容不下。所以,着相的人胸量小,见性的人胸量大,因为相它有拘束在,看这个执着这个,他的胸量就很小,看这个就立种种的意识型态、种种的观念。所以,见相者胸量小,见性者胸量大,因为相可以融入性。所以,一个有修行的人,融相归性的时候,知道相空,不跟你计较。
底下,【此约性结。承前虚空,体非群相,现观诸大之性,元是一真,本无诸相,惟一妙觉圆明真心,此心即如来藏心。先非水火者:本非地、水、火、风空诸大;诸大尚无,说谁陵灭不相容乎?妙觉明心,本非诸大,能现诸大,犹如明镜,能现众像,本非众像也。寅初牒定五大以释疑竟。】
(文章转自 正见录 2019-09-29)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 楞严经讲解212:大悟的人绝对不会拒任何众生的愚痴;他看一切相统统不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