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审除细惑-说二如来藏15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禅那此云静虑,此虑非思虑,】非识心之虑。【即正思惟。初修静即是止,虑即是观;修成静即是定,虑即是慧。或称禅定,有世间禅,出世间禅,出世上上禅。世间禅:凡夫四禅四空定,外道无心定;出世间禅:小乘禅,大乘禅;】我们就是修一种,我们修的那个也是chan(二声),但是,跟我们大小乘不一样,我们修的那个叫做嘴馋,整天就是只想吃的而已,就是嘴馋。【出世上上禅:即十方诸佛,得成菩提之定,名大佛顶首楞严王是也。】【般刺若此云智慧,有文字般若,即一切经典,能诠义理,可以开人智慧,而世间文字,不足称焉;有观照般若,即起智观照,三空】就是人、法、空空。【妙理;有实相般若,即本经,十番所显之妙净明心,四科七大所会之如来藏性,平等一如,真实之相。菩萨观照功深,所得契合真理之智,是为般若妙智。上六是趣果之行,属因。】
【波罗密多此云到彼岸,是所趣之理属果。此岸是生死,彼岸是涅槃。涅槃,即佛所证不生灭之果,实教菩萨,得以分证,若权教菩萨,所修诸行,但称六度,不称六波罗密,】这个很重要,权教不究竟,当然就没有菠罗密。这个很重要的,六度跟六波罗密是不一样的,六度只是方便,六波罗密是究竟啊,到彼岸啊,这个要看清楚。所以平常称六度,权教菩萨叫做六度,实教菩萨叫做六波罗密。这个名词,说不定你二十年来还没有分清楚!【以所修不能离相,】不能离相就没有办法达到波罗密,所以离相就是真功夫。【未得三轮体空,不到涅槃彼岸。此六波罗密,以般若为先导,必由般若,方能离相,方到彼岸也。此亦属净缘起,而本来心,不假修证,故皆非之。据此,如来藏非菩萨法矣。】
【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非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诸位!如来藏性没有任何的名词,空,不贴任何的标签,它是证量的心境,所以没有任何的标签,讲如来也不对,讲应供也不对,讲正遍知也不对,讲大涅槃也不对,讲常、乐、我、净,统统不对,它没有标签,它没有相的东西,你怎么安上什么如来、应供、正遍知?这个是就人所认识的名相,来说明究竟义的圣者跟觉悟的圣者,所提出来的一个名词。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怛闼阿竭就是如来,对不对?诸位!这个“如来”用台语来念的话,形容一个可怕的人、道理讲不通的人,就用台语,他也是“如来”,一直胡闹又一直来,一直来又一直胡闹,这也是“如来”,所以,用国语讲的“如来”,是世尊这种大圣人;若是用台语讲的,一直来又一直胡闹的,无理取闹个不停的,那就是很凄惨的、精神病的人,不一样的,如果说以后你去外面看到一个很不讲道理的,你就讲一句很有水平的话:唉!这个也是“如来”!但是你不要用国语讲,记得要讲台语,意思就是很不可理喻,又开始胡闹了,这个也是“如来”。这样我们内行的人听得懂,那些外行的人听不懂,我们讲我们自己听得懂的就好。这个人也是“如来”,字面上好听又好看,又不会伤人,他在一旁听得懂台语,听了会很高兴:啊?我是如来?对啊!一直胡闹又一直来,难道不是“如来”?每次来就是要开始无理取闹。非阿罗诃就是应供,非三耶三菩就是正遍知,三耶三菩就是正遍知,三耶三菩。非大涅槃,大涅槃就是非涅槃的断果,没有能所,哪里有大涅槃?也不是常、也不是乐、也不是我、也不是净,诸位!常、乐、我、净,这个都是名词,真实的解脱境界,不安任何的这些标签,这些如来、应供、正遍知、涅槃、常乐我净,这个都是名相,在形容某一种东西;如来藏性绝对的东西,没有东西让你形容。所以说:永恒的真理是不需要标签的,就是这个道理。
【此非如来法。如是指上所修,六波罗密行,乃能从因至果。非有超略,显前菩萨法,即如来之因也。非怛闼阿竭三句,非能证佛也;】意思就是非有能证之佛。【非大涅槃三句,非所证法也。怛闼阿竭:此云如来,有法、报、应三身,解见在前。阿罗诃:此云应供,能应九法界众生之供。三耶三菩:此云正遍知,正知,知心包万法,遍知,知万法唯心;又正知是实智照理,遍知是权智照事。此三即诸佛十号前三号。大涅槃:即佛所证大寂灭海,此云不生灭,二死永亡故;又云圆寂,真无不圆,妄无不寂也。此为佛果之总,下二句,即涅槃所具四德为别。】
【《正脉》云:常者,非惟二死永亡,无诸生灭,亦且世相常住,】为什么世相常住?世相就是空相,空相当然常住。所以,世间这种种的假相,它其实就是真相。亦且世相常住,【究竟坚固也;】所以,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就是这个道理。【乐者,非惟远离诸生死苦,亦且得不思议解脱,受用无量法乐也;我者,非惟证真法身,犹若虚空,亦且山河大地,全露遮那也;净者,非惟妙净理体,无诸染著,亦且清净遍周,无染非净也。此文似但非】就是去除,非去【涅槃断果,实亦非菩提智果,】也是放下,也是不着。【正遍知,即三菩提,权、实二智也。】
【佛,为极果圣人,菩提涅槃是究竟果法,何亦俱非耶?《金刚经》所云:‘言佛法者,即非佛法。’】诸位!为什么讲:佛法不是佛法呢?因为佛法是不可说,硬要说,那就不是佛法,说佛法是本身无相。对不对?实智究竟解脱。所以,只要你讲到佛法在语言上、文字上,那即非佛法,佛法不是观念、不是语言、不是文字,说不得。【又《圆觉经》云:‘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此本来心,与妙圆觉心,无二无别,故佛法亦俱非也。据此则如来藏,又非佛法矣。】
【统上则十界俱非,非六凡法界者,以明空如来藏,非染法之所能染;又非四圣法界者,以明空如来藏,】非圣非凡、非净。【亦非净法之所能净;是谓弥满清净,中不容他,如实空义也。】所以诸位!要修空观,记得!空到底,空掉一切执着,空掉一切分别,空掉一切颠倒,空到底!就像你砍这个、劈这个柴,用这个斧头劈这个柴,一下子要劈到底。诸位!这个镜子要完全干净,就必需一尘不染,必需一丝不挂,要绝对的干净,绝对的干净就是空如来藏,什么圣凡、染净统统放下。【初圆彰空藏一切皆非竟。】
603页,这一段是【巳二 彰不空藏一切皆即】一切皆即就是即一切法,世法、出世法都是佛法,都是如来藏。中间经文:【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以是俱非,这个是讲前面的,因为前面的如来藏是不立一法,它才能够成就任何的六凡的世间,还有四圣的出世间。为什么?因为它不立一切法,所以世间的六凡、出世间的四圣,统统是如来藏。即如来藏,“即”就是一切法,意思就是:因为如来藏不立一切法,空如来藏不立一切法,就是以是俱非,所以能够成就即如来藏,这个即如来藏就是成就不空如来藏。这个不空如来藏中的一切法,怎么样?元明心妙,就是如来藏中的一切法;元明就是本明照用,心妙就是大用现前,依体起用。那么现在就是这样子了,整句的意思就是说:以是俱非,世出世间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好!这一句的意思,究竟的义就是:因为你能空,一切俱非,就是空如来藏不立一法,所以世间的六凡、出世间的四圣,就是如来藏中的一切法,而且这个不空如来藏,即如来藏就是不空如来藏,“即”就是不空,要面对这个现实。即如来藏中一切法,本明照用,而且依体起用,大用现前的心妙,不可思议的妙用。所以,重点在哪里?前面没有毕竟空,这里就没有办法毕竟用,这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所以前面:以是俱非是体,后面这个:元明心妙就是大用,大用。为什么?不空如来藏就是用,空如来藏就是体,不空如来藏就是大用。
底下,【上二句承上起下。世即六凡,出世即四圣。俱非者:以空如来藏,湛寂之体,清净本然,不立一法,方能成不空如来藏;俱即一切法之用,如摩尼珠,体非青、黄、赤、白,故能随缘现色,此蹑空藏,为不空藏之由。】意思就是依体起用,空藏是体,不空藏就是大用,如果那个体不空,大用显现不出来;一个人没有断尽烦恼,像佛一样,用不出来,大智慧、大神通统统用不出来。所以必需从内心里面铲除所有的烦恼、执着,你才有办法成就佛道,而且就像佛有大神通、大智慧、大涅槃;如果你那个烦恼、执着不空,那没有办法!【即如来藏,元明心妙:此举藏心,正由本妙寂体,】如果完全清净的镜子,就是这样,像它这样,完全清净的镜子就可以照,照天照地,叫做本妙寂体,你看,清净的镜子、完全干净的镜子,就是像这样,本妙寂体。【遍非诸法,故能起元明照用,普即诸法也。元明:即本明照用,如摩尼珠,光涵照用。】“涵”就是包括、包含、现起,这个光包含着照用。【而曰心妙者:正显用乃体含,】体中本含,意思就是:你只要照见空体,大用就会现前。就像镜子,对不对?本来就会反射,本来镜子就是能用,如来藏的体性本来就含有大用。【仍非滞有之用,】它还不是停顿在假相当中那种用,它是如来藏性的大用、妙用,【是即妙之明,即寂之照也。】所以因为有空如来藏,所以成就了不空如来藏,底下这个统统是圆照大用,不舍一法。为什么?任何一个法都是佛法、都是如来藏性,所以这个更加强调成就一切法,当下就是。即心,就是见大,如来藏性就是见大,不离见大,就是识大。即空、即地。
【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这个就讲到“即”,就是圆照大用,不舍一法,当下就是,如来藏性不离见大、不离识大;如来藏性不离五大,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如来藏性就是六根,即眼、即耳、即鼻、舌、身、意,就是六入;即色、声、香、味、触、法,如来藏就是六尘,不离六尘;如来藏就是眼识界,如是乃至意识界,就是六识。
【此下即十界。非但即于四圣,而且即于六凡;染净俱该,圣凡平等,七大十八界,皆即藏心;故二十五圣依之而修,各各皆证圆通,即证入如来藏心也。一切法相,皆同空藏,惟改非为即而已,此即世间法矣。】意思就是:佛法不离世间法,佛法当然不能离开世间法。所以师父才告诉你:解脱是现在,不能等到临命终啊,不能等到临命终对一个极乐世界的期盼,耗掉了我们现在的五十年、半世纪的用功。意思就是说:我们期盼去极乐世界是好事;但是不要忘记我们现在也有一颗佛心正在运作啊,千万不要虚度光阴,等待死亡,佛法是非常现实,既现实又超越的。
604页,经文:【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一切的明、无明,当下都是如来藏性;明、无明尽,也是如来藏性,如是乃至,老当体即空,就是如来藏性,即老死尽,统统是如来藏性。【此即缘觉法。】【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此即声闻法。】【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罗密多。】【此即菩萨法。】【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此即如来法。】这个就是如来法。【以上十法界,不出一真法界,十界诸法,惟依藏心之体为体。离此心,而无片事可得,是谓尘尘混入,法法圆通,】诸位!什么叫做尘尘混入,法法圆通?沉沉混入,任何一个时空,统统就是佛法,问题是你会不会用?什么叫做法法圆通?法法毕竟空,哪一法不通呢?【一真不动,应用无限,如摩尼珠,普现一切色,如实不空义也。二彰不空藏一切皆即竟。】
再用一点点时间,因为中元普度可能要停课,我们多用一点点时间。605页,中间的经文:【巳三 彰空不空即非圆融】【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妙明心元。】意思就是:以是俱即,统统即一切法,以是俱即,这个世间法、出世间法当下就是,就是如来藏,即如来藏,就是立一切法、成就一切法,当下就是,不离一切法,不离就是即。本来就是妙明心元,意思就是:世出世间法,统统是如来藏性,只是你不觉悟而已,就是这个道理。【上二句承上起下。以因也,是指不空如来藏,圆照之用,随缘普现,不舍一法,俱即世出世间,圣凡十界故;并蹑上科,空如来藏,为空不空藏之由。即如来藏,妙明心元,此举藏心,妙明心元,乃蹑前二藏。】前面二藏就是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根据前面。【空藏曰本妙,重一妙字;不空藏曰元明,重一明字;】第一个是妙,第二个是明。“妙”是讲空,“明”是讲用,诸位一定要记住,佛教的用语有它的一定的次第。妙:不可思议的体;但是也可以称为妙用,也可以称为本明之体,都可以,但是,用这个字稍微适合一下,哇!会显出佛教不可思议。重一个妙字,不空藏重一个明字;【此合之而为本妙本明,以此明妙,乃自心本具,故曰心元。元即本也,体用双彰,寂照不二,正显圆融中道,双遮双照。】遮就是非空非有,照就是即空即有。【如摩尼珠,若言其有,一道清净,忏尘不立;若言其空,众相分明,遇缘普现。正所谓,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即妙而明,即明而妙,是为本来心也。】
605页,最后一行,经文:【离即、离非,是即、非即。】这是前面已经解释过了。这个“即”,底下加“一切法”就很清楚,离即(就是一切法),离一切法。离非,非一切法就是空,意思就是离有离空,这个就是双离空有。离即一切法,离非一切法,也就是说:离即就是离有,离非就是离空,双离空有就叫做双遮。底下那个“是”,要用二次:是即一切法,是非即一切法。是即一切法,这即一切法就是有;非即就是空,也是有,还是空,叫做双照空有。是即一切法,是非即一切法,是即一切法也对,是非即一切法也对,这个意思讲得更清楚中道第一义谛是怎么说。
好!中道第一义谛究竟实相就是:诸位!离即一切法也对,离非即一切法的空也对;是即一切法也对,是非即一切法——空,也对,双遮、双离空有,离空离有也对,照空照有也对,而且是同时存在,这个就是究竟了义。【此即中道,第一义谛,胜义中真胜义性,亦即一乘寂灭场地。上句离不空藏,即一切法,是离有;离空藏,非一切法,是离空;乃双遮空有】“遮”就是遮止。双遮空有【二边,】的执着,意思就是说:着空要离,着有还是要离。【以显一心之体,不滞于空有也。下句是即非即,是字,双贯即与非即解,】来作解答、来作解释,【其义自明。是即十界,照不空藏,是照有;是非即十界,照空藏,是照空;乃双照空有二边,以显一心之用,互融于空有也。】
【此经从阿难舍妄求真,求佛发妙明心,即显发此三藏一心也。】诸位!这个就是《楞严经》所有的表达最重要的:三藏就是一心,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就是同一个心体,没有二心。【佛始从眼根指出,十番极显其真,二见略剖其妄,】二见就是同分妄见、别业妄见。略剖其妄,【复自根中,推而广之,普会四科,遍融七大。阿难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常住不灭;此悟次第空藏,已成顿意,而圆意犹未彰也。】【复由满慈,问三种生续之因,如来与答,性觉必明,以为其咎,以致世界、众生、业果,生续不断,显次第不空藏;斯则体用已备,圆意已露,犹未具彰也。】【复答满慈,五大圆融之难,以示性相二无碍理,且释有碍之疑,至于即性之相,无量不思议妙用,即相之性,混融不思议妙体,尚未极显也。 迨依迷悟心,对辨二种缘起,】二种缘起就是染跟净这二种,一个是染的缘起,一个是净的缘起,迷就是染的缘起,悟就是清净的缘起。【依本来心,圆彰三种藏性,】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显理显到此处,可谓彻法流之底,穷性海之源,显之极矣。】
【然此一心三藏,即首楞严定,人人本具,迷不自觉,当起奢摩他,微密观照,方能圆悟。前三卷,佛为阿难大众,微妙开示,各各自知,此心遍满十方,常住不灭,得微密观照之功。此四卷,因满慈启问,佛为说三种生续之因,五大圆融之故,会归三藏,极于一心,即微密观照之功,】为什么三藏极于一心?因为是不二法门,所有的佛法当下会归一心,就是不二,不二法门就是一心。就是微密观照之功,【照彻心源,一切事究竟坚固,方信首楞严,为自性天然本定,不假修成,但是了因之所了,】了因就是修行,修行会显出佛性。【而非生因之所生矣。】为什么不是生因所生?因为本自具足,你怎么生啊?修行会显出佛性,而佛性不是你生出来的,它天然的妙性本来具足。【初极显圆融竟。】
607页,【卯二 普责思议】【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音铎)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这一段很是重要!如何世间就是责备、责怪之词。这个世间都是用生灭心,三有众生,三有众生用什么?就是用生灭意识心。以及出世间的声闻乘、缘觉乘,以所知心,因为没有抛开识心,而这识心都是分别计度。如何来测度;“度”就是思量、衡量,来测度如来无上的菩提?如来无上的菩提是超越一切意识心的,怎么、如何可以用世间的语言,来入佛的知见?诸位!入佛的知见,世间的语言是生灭法,是人类所创造出来的,用人类有限的语言,如何进入根中的不生灭性?入佛知见是什么?这是就因来讲的,入佛知见,有入佛的知见这个因,才有办法成佛嘛!所以,入佛知见是就因来讲的,不生灭心就是佛的知见,意思就是:不可以用识心来入佛的知见,入佛的知见就是要开采根中之性、不生灭之性,叫做入佛知见。
底下,【如何怪责之词。世间三有众生: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则三界也。依因感果,因果不亡,谓之曰有。世间二字,指三有之有情世间;并及超出三界,正觉世间,声闻、缘觉,即出世二乘,已觉悟我空之理者,合之为凡夫、小乘。】【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者:以用也,用所有能知之意识妄心,欲推测筹度,如来所证无上菩提,三智圆觉之极果,此属修成。如《法华》云:‘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难知难测。【即佛所证三藏一心也。此心非识所知,】不是识心所能知,识心有能所啊!【非心】就是非众生的心【所测,】所以,此心非意识心所知,也非众生心所能测度,前面讲的是二乘人,后面讲的是众生。【祗能以如如智,方可契合,】岂可以所知之妄心,(【岂可以所知之心,】)妄自测度如来甚深的境界。(【妄自测度哉。】)
翻过来,608页,【用世语言,入佛知见者:用世间因缘、自然、和合不和,及互相陵灭,不合相容诸语言,欲入佛之知见。此佛知见,非指佛所得之三智五眼,】三智就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五眼,好!我们知道,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乃指众生六根中所具,三藏一心也。上无上菩提约果言,此佛知见约因说,以显三藏一心,生、佛平等。此因心,即如来密因,大开圆解,方能契入,岂可用世间语言,妄冀得入耶?】世间语言,你不可能入佛,佛必需要亲证,入于不生灭性。
【此文即谓本妙觉心(三如来藏心),在本觉因中,在妙觉果上,皆不可思议,以所知心测度,用世语言求入,乃互影言之。】就是互相交换角度来说的。【实则此心,在因在果,均非拟议思量之所能及。古云:‘妙高顶上,从来不许商量;】妙高顶上就是佛的境界,禅师、大悟人的境界,就是明心见性,这个明心见性是证量的境界,是连谈都不能谈。妙高顶上就是证量的境界,佛菩萨、就是咱们祖师大德开悟、大彻悟的境界,妙高顶上,从来不许商量,一句话都不能讲!【第二峰头,】怎么样?【诸祖略容话会。’】第二峰,就是方便一下,说说无妨,
【问:‘佛知见,明标佛字,何以约众生因位耶?’答:‘《法华经》云:‘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第一为开众生,佛之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足知佛之知见,乃众生本具六根中,不生灭性,即是佛知见也。’古有问善知识:‘如何是佛?’答曰:‘在眼曰见,】在眼叫做见性。【在耳曰闻,在鼻曰嗅,在舌曰尝,在身曰觉,在意曰知。’】处处充满佛。【是指根性,为佛知见,但举前后二根,以摄余四。众生虽然本具,】众生虽然本具了佛性,【皆各埋没于尘垢之中,故佛为开其本有佛之知见,使得清净也。】【第二为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为本经,佛向阿难眼根指示,不动、】显见不动,显见【不变、】显见【不失、】显见【无还、乃至见见非见,】这个我们前面都解释过了。【此即示佛知见。】【第三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本经佛为阿难,始自根中指出,更为会通万法,净极一心三藏,令起奢摩他,微密观照,圆悟本有真心。】【第四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即本经,欲令阿难依圆解,起圆修,得圆证,】诸位!“圆”是什么意思?“圆”就是无缺,诸位!识心不圆,见性即圆,不生灭性就是圆,用不生灭心,就是圆解、圆修、圆证。
【直趣无上菩提。】见性就是佛的性,用这个因地心,你就一定能够成佛。所以师父还是强调:不要太多的情绪化,修行不能有太多的情绪,不高兴,整天绷一个脸,今天叫不回应,一个礼拜以后,那个脸还是一样;一年以后,那个脸还是一样,这个不行!诸位!修行人这个个性一定要赶快改掉。以前好像对不起我的,装作不知道,碰到,一定要好好的问候一下,装作没事,这个很重要的修养,你的善因缘就会慢慢一直具足。你今天,人家讲一句,你绷一个脸;下个月来看,又绷一个脸;明年看,还绷一个脸,哇!你想想看,谁敢亲近你啊?诸位!不要自断善缘,师父这样劝告大家:无论法师、无论护法居士,有这个毛病的,当然包括我在内,有这个毛病的,务必要改掉。底下,【须知无上菩提,乃果中究竟佛知见;而佛知见,乃因中真性菩提也。】
【佛知见,今指根性,不独我佛如是,十方诸佛皆然。下文第五卷,十方诸佛,异口同音,告阿难言:‘善哉,阿难!汝今欲知,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非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亦汝六根,更非他物。’此是结解,】就是心结解脱了,修学佛道要打开什么结?打开心结,修学佛道要打开什么结?就是打开心结,心中没有结,没有能所、没有动念,当然就没有结。所以知道,诸位!见性人过的那种日子,这个不是你想像的快乐,那一种幸福感、那一种知足!对不对?吃什么,他统统放得下;睡什么,也统统放得下,碰到什么事,没事,没事!是不是?很能宽恕众生的缺点,对自己的优点谦冲自牧,他绝对不会狂妄的,所以这个心结打开了。诸位!没有几个人想听你那个狂妄之语,世间所有的众生,都愿意听谦卑之语,你记住师父这一句话,而不是造作的,不是造作的:我怎么样怎么样,我怎么样,我不行啦!那个是造作,人家讲那个谦卑是讲得很自然的,很自然的,不是刻意的谦卑,很自然就说出谦卑的话。这是为什么?成佛就是谦卑,谦卑就可以容纳更多的水,就像大海一样,大海就是低洼,低洼就可以容纳更多的水;一个人谦卑的话,就会跟人家结很多很多的善缘。诸位!学佛狂妄,是可怕的无知;没有学佛的人狂妄,这个情有可原,他没学佛啊!诸位!你学佛啊,你学佛还狂妄,这不行的!
底下,此是解结,【不离六根之理。】六根之理,后面会谈到动、静、根、觉、空、灭,因为现在还没讲到这个。不离六根之理,动、静、根、觉、空、灭。【阿难问佛,佛为释云:‘知见立知见,即无明本;知见无知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哎呀!这一句话太重要了,清净心本来就有净知见、清净的知见,你立一个知见就变成染了,前面那个知见是绝对,清净心所显现的知见。意思就是说:我们照天照地,自有分别的能力,这个分别是来自于妙然天性,涅槃的妙性本来就有知见;可是,我们现在立一个知见,头上安头就妄动了,就是性觉必明的意思,就是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不要头上安头,清净心、涅磐的妙知见,不需要再妄动,再加一个:我要让它更强大的知见,就变成能见、所见了。所以,我们人就是自作聪明,无缘无故他就起狂、起无明,无缘无故就加一个知见。所以在这里,你要修师父的这一句话,你一辈子都受用无尽,受用无尽!什么叫做知见立知,是无明本?什么叫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就是:我对生命无常的世间,彻底没有意见。这句话如果听入心了,一辈子、生生世世,法身慧命就一直成长。人之所以痛苦,在于好为人师,这佛讲的。人为什么会痛苦?就是一直想当别人的老师,碰到别人就一直想要教别人,你自己一直觉得很行,从来没有衡量自己的能力。人为什么会痛苦?就是好为人师,看到什么,认为:你们都是我的学生。不晓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因此我们要用谦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这个才是无漏真净,“漏”就是烦恼的别名,这个才是没有烦恼的真正本真、本净。诸位!学佛就是学这个,要契入真功夫。【亦分明指根性,为佛知见,无足疑也。】分明指不生灭的根性,这个就是佛的知见,一点都不需要怀疑。【二普责思议竟。】
因为我们这个普度,中元普度要休息,我们多少多个十五分、二十分、半个钟头,就这样子多一点点,我师父就是比较辛苦一点。那么我们还有大概明天再上一天,后天就要包括要带二本来了,我们上到641页,这是奢摩他一个段落。换句话说:明天再上一天,后天可能就要二本书都带来。看进度啦,609页,如果明天上到629页的话,假设说啦,那就剩下没几页了。也可以把它上成二天,把它稍微辛苦一点,再来就要带《义贯》来,《义贯》就轻松了,我也比较喜欢。准备这个很辛苦的,好几天都没有办法睡觉,中午睡午睡的时候休息一下,我从来没有这样子这么有责任感的,睡午睡的时候休息了十五分,没多久就惊醒过来了,赶快起来,为了这些法师、比丘,还有为了这些护法居士,还有就是师父因为程度不够,也怕讲错,根器太利,常常被你们指正,我也不好意思,所以要自己全心全力的好好来准备。何况一些人送了一些茶,茶喝了,不好好的讲也说不过去,真的!有送就有保佑,有喝就会行气,真的就是这样,现在这些茶很好,很感恩!明天还有二天,至少文言文方面要讲到640页,明天、后天讲不完,讲到十二点,统统要讲到640页。下定决心!每天都接到电话:慧律法师啊!第六套出来了吗?还没有啦!吵死了!慧律法师啊!第七套出来了没?还没有啦,正在打字!第八套出来了没?一直吵一直吵,快发疯了,真的!真的!现在速度出快一点,让他来不及看,太小看我了!(笑)现在真的在赶功课了。也教育这些徒弟,结夏安居嘛,来我这里依止,要回去的时候,至少有一个正知正见:喔!原来这个楞严大法这么好!对不对?
609页,倒数第三行,【卯三 结喻推失】【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这个比喻得非常好,有这些乐器,你没有妙指,没有办法弹出美好的这个音乐、悦耳动听的音乐。我们虽然有佛性,但是,没有佛陀来示现人间,我们仍然没有办法开发自己的佛性。
底下,【此举喻。琴者禁也,谓禁制邪淫,以归雅正。长三尺六寸,】这个是表法的,【以象】当然就是表三百六十天,【三百六十日,徽用十二,】也是表法的。【以象十二律,古止五弦,】古时候只有五根弦。【以明五音。所以帝舜弹五弦之琴,歌】就是歌诵。【南风之章,】这个南风就是古诗歌名之一,旧传是虞舜所作,【后文王、武王各加一弦,以合君臣之德,今之所用七弦是也。瑟者萧瑟,谓其声箫箫然而清也,弦有二十五,古诗云:‘二十五弦弹夜月’即此也。箜篌十四弦,乃师延所作,】师延是殷纣王那个时候的乐官,就是纣王的乐官。这个师延所作,与纣王为靡靡之乐。及武王伐纣的时候,这个师延就东走,往外跑了,一直到濮水而自杀,就是自投水自杀。说:乃师延所作,【声自空出。】这个声音是从。。。它留有空间,所以,这个箜篌的造型它留有空间,乐器从这个空间会跑出来——声自空出。【琵琶四弦,用手前推为琵,】有的是这样子,(师父右手拟从里向外抚琴貌)你看这个古乐器就这样子,有的是这样子,(师父右手拟从外向里抚琴貌)有的是往前推,有的是拉回来的。这个乐器我们不是专业、专门的,不过看电视上是这样子的。用手前推的为琵,【后却为琶,取作时运指为名。此四种皆丝属之乐,】丝线所做的。【喻凡夫、外道、声闻、缘觉,各有一心三藏妙体。体中具足妙用,喻乐器虽具妙音;若无妙指善弹,终不能发音,】这个比喻得很好,我们如果没有佛陀来示现,我们这个妙智跟妙理都没有办法达到,虽然是本有;但是没有人启发我们,还是没办法的!因此外在的因缘,来引发内在的智慧是很重要的。【喻凡、小本有藏心,虽具妙用,若无妙智契理,妙用亦终不发矣。】
610页,中间的经文:【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这个是指佛的心跟众生的心,大悟、究竟悟,跟没有究竟悟就差很多!佛陀讲,说:你跟众生也是这样子,这个宝觉的真心,其实是各各圆满,如果说佛的话就不一样了,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海印,它这个重点就是同时印现,海印三昧就是一真法界,就是华严的思想,海印三昧论。其实这个海印,就是我们所讲的如来藏性,一时印现所有的根尘识。所以这个海印发光,这重点是说佛陀大用现前,佛的心性大用现前;但是众生,或者是没有悟到究竟的二乘人,就不一样了。汝暂举心,尘劳先起,你只要一动念,这烦恼就起来。所以我们众生那个执着是非常可怕的,你不要执理废事,就说:我本来就是佛,不用修行!你错了!就等于说:我可以念到博士啊!可惜你现在小学都还没毕业。是啊!你可以念到博士啊,可是你现在是不是博士?不是啊,不是博士就要继续念。是啊,你的本性是佛,没有错;但是你现在是不是佛?不是,不是就要继续修行,就这么简单!
所以说:修行人最可怕的就是讲大话,讲大话的意思就是说:把佛的境界拿来自己讲,认为自己很行,在告诉别人佛法的时候,看来好像是他自己悟的,其实不是,都不引用这些佛、祖师大德的话,每次都是你要怎样你要怎样,自己又不能怎样!为什么?因为都没有讲说他是引用哪一个佛或者是祖师大德的话,每次用佛的话在教训别人,自己也做不到,自己也没有大悟。所以,当我们在讲话的时候,我们为了不落入人家把柄,有时候我们要常常语带根据:“我听六祖这么说。”但是你不要自己创造,跑出一个非六祖,冒用六祖就很惨了!六祖就明明没有这样讲啊!对不对?这个也很惨!要引用六祖的,结果讲出来又不是六祖的,那你算是哪一祖啊?所以说:为了怕落入人家的把柄,讲话最好有一点依据。对不对?说:“广钦老和尚说:”喔!是老和尚说的,不是我说的。这样烦恼会少一点,不要自居圣位,自己没有那种功夫,讲起来像圣人一样,这样就会很麻烦,后遗症会很大!
底下,【此法合。首句指凡、外二乘,亦复如前所喻者是也。宝觉真心:即如来藏心,此心性觉妙明,如同摩尼宝珠,其体本妙,其用本明,体用圆融,即体即用,是谓真心。凡外二乘,各各圆满具足三如来藏心,若有妙智,必发妙用。】【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我们的心性没有光,我们的心性都是烦恼、都是尘劳,能够不计较、不比较,已经很不错了!(未完)
(文章转自 正见录 2019-10-01)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 楞严经讲解215:人会痛苦就是一直想当别人的老师,一直想要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