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审除细惑-说二如来藏20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所以这个爱,它需要时间克制一下,时间慢慢慢慢。。。为什么?他出家有这个好处,他就是今年不碰、明年不碰,三年、五年、十年,他就会慢慢慢慢的他就会淡。所以现在,诸位!没有男女关系的人是福报很大的!如果你这个家庭,为了维护这个家庭,那么,不要观想这是乐事,要观想如同嚼蜡,就像吃这个蜡烛一样,索然无味:我只是应付一下,我只是应付我的老婆,或者是应付一下我的老公。这个是很重要的心态,不是因为取乐而在一起,这个佛教里面观想:是为了我的责任,我为了我的家庭,我不得不这样做!
诸位!修行是心法,要不然的话就麻烦大了,很多搞到最后就会离婚!像受菩萨戒的人,一下子:我要断这个爱欲!受菩萨戒,问的人最多是什么问题?最多的问题就是说:师父啊!我受菩萨戒,我的媳妇,怎么样?生了,生孙子了,那我现在怎么办?我要煮荤给她吃啊!问最多的就是这个!我女儿生了以后,回到我的家,她刚好是怎么样?一、二个月以内要坐月子啊!你看,问这个问题啊,她还受菩萨戒,她是很苦恼很苦恼:这怎么办呢?所以我就告诉她:像有这种情形,我指引你、建议你,去那个坐月子中心。对不对?你用什么给我女儿吃、用什么给我媳妇;台湾有这个坐月子中心,知道吗?媳妇事,不关我的事情,我只付钱就好!这个有一点逃避这个因果的法律;但是也很无奈!所以受菩萨戒的问的这个问题,是天天问、年年问、每一个月都问、人人问,问个不停,就是一直问这个问题。你受菩萨戒,我可以单刀直入跟你讲:“煮荤的没关系”?那这个因果我来挑啊!是不是?我什么时候也没有这样讲。
台湾的佛教,为了这个事情,比丘跟比丘分成二派,有一些在家居士去受菩萨戒,这一群的法师就告诉她:为了家庭圆满,你一定要开缘,要煮给女儿吃,煮荤,你受菩萨戒可以煮,也可以怎么样?煮给媳妇吃,不打紧,佛法,世法出世法,本来无二法。这个比丘讲的、戒师讲的,实在也很有道理。另外一群的比丘、戒师;又受戒了,又跟这一派的,持戒非常精严:你今天既然来受菩萨戒,宁死不犯戒!知道吗?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戒在人在,戒亡人亡!讲的。。。这样讲也没错啊,于是就:持!持!再来听这个法师讲,还是开缘好;再来听这一群戒师讲,还是持戒好,还是不要煮,就算女儿、媳妇饿死也不管了!
我告诉你:这个问题问到这个法师;这个法师指我啦,很烦,太多了,重复又重复,今天问、明天问、今年问、明年问、每天都问,我以后要写一份:一函遍覆,就是我这一封信,有问这个问题,统统寄出去!对不对?自己想办法!对不对?做一个比丘的,随随便便就讲:“你一定持”吗?一定持,家庭分裂啊,我就是不煮给你吃啊!媳妇或者是女儿,那怎么办?要坐月子啊!所以我建议她去坐月子中心,我没有罪,你出钱就好,你观想出钱是给她去吃素的,你管她吃什么!与我无关。不然真的没有办法解答!是不是?所以这个要自己衡量。如果是我真的是受菩萨戒,煮给媳妇。。。或者是不煮给媳妇吃,家庭不圆满;不煮给女儿吃,家庭也不圆满、老公也生气,闹到婚姻快离婚了,就这样!不然怎么办?你以为法师红包好收喔?好难啊,很难啊,这个,你请任何一个法师来,他根本就不会回答,你回答这个也是死路一条,你回答这个也是死路一条,根本没有办法回答嘛,到底是要煮还是不煮?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到最后,干脆去掷杯筊问佛祖了,不然怎么办?为了家庭圆满,也对啊,要不然离婚啊!真的很严重的,你不晓得碰到那种很严重的家庭,因为煮素食,这个问题是很严重的,有时候碰到那个不讲道理的,不是你想像的可怕,是很可怕的!真的!离婚都有可能!所以看你要持戒,还是要用菩萨的心肠,圆满整个家庭?对不对?后面就是要具足智慧了。所以师父已经讲了:法无定法,有时候,佛教的智慧跟慈悲,真的没有办法解决!为什么?因为它有时空性的不同,时间跟空间性的不同。所以这个叫做法无定法,所以我们今天讲的就是师父的苦衷。所以拜托大家,不要再问这个问题了,真的!一直问、重复的问。
底下,【是戏论无功之故。阿难多闻,非是一生,故曰,汝虽经历多劫,有闻持之力,能忆持如来,秘密妙严;无上之法,非口所宣曰秘,非心所测曰密。此二字即不思议,清净妙理,庄严一乘,即《法华》之大白牛车,张设幰盖,】幰盖就是车幔。【众宝严饰。纵能忆持,人间只是称汝多闻第一,未全道力,汝所自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者:此无漏业,不可作二乘所修解,当指圆顿修法,】因为这个《楞严经》是圆顿大法。【与前后文,要相照应。】638页,第一行,【以多闻不及修习,】就是要去实践,你知道吗?修行就是要去实践,说放下就真的放下;说好好念佛,就一心一意,全心就是佛。【故曰不如一日,狂心顿歇,不随世间、业果、众生,三种而起分别之心,此即背尘合觉,逆彼无始生死欲流,故得远离世间憎、爱二苦。憎爱是二种苦因,生死是二种苦果。憎爱不必别作他解,即是异见成憎,同想成爱。若能不随分别,则尘既不缘,憎爱何自而生?苦因既断,苦果自离,此即修无漏业,示多闻人,就路还家之法,不出流而闻尘,但逆流而照性。】不出流,这个心不往外缘的意思,不外流而闻外面的声尘。但逆流而照性,就是观照不生不灭的心性。【即下文偈云:‘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意思就是说:你要持佛之佛语,与其你持佛之佛语,不如你反观你的自性,何不反闻闻自性?第一个“闻”就是反闻,第二个“闻”就是自性。你将要闻持,听闻那个佛所讲的法,何不反闻闻你的自性?佛讲的法是外尘,你现在用的要你的自性。【正与此文相合也。】
638页,经文,【丑六 更举劣机激责】【如摩登伽,宿为淫女,由咒神力,销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摩登伽女后来变成比丘尼。【此举登伽,以激阿难。宿为淫女,三障具足:淫心烦恼障也;宿世淫习业障也;现受女身报障也。由仗楞严神咒威力,销其爱欲,即淫火顿歇,爱河干枯,而烦恼障已除。法中者,在佛法之中,成精进林,而业障亦断。名性比丘尼,列僧宝数,则报障已转。】所以真正发心出家剃度,他的业就一定会转;我指的是真,不是赖佛偷生,不是现一个僧相,混日子的那一种比丘。我们讲的是说真的发心,要修行了生死的、发大菩提心的,只要一现僧相,他就转变,转变了!所以我去排紫微斗数,说我一定活不过四十九岁,五十岁那个是死劫,师父啦!就说我五十岁那个是死劫,没有办法,绝对没有办法躲过,没有办法!除非这个人做极大极大的功德,才有办法转过来,就是这个是出生他就四十九、五十,就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劫数,这紫微斗数排下去,叫做死劫;本来你们师父应该死的,(师父指自己)死劫。还好,今年算一算,我脸看不出五十,但是实际是五十多。
所以,这个劫算是躲过了,躲过了。这个也要劝劝大家就是说,还是要做大功德,多多念佛、多多诵经、放生、吃素,要好好的护持正法、听经闻法,你有任何的业障,乃至于有生命的危险,佛菩萨会加被我们的,做得让佛菩萨真的很感动。可能我也真的很认真的在做,可能那时候四十九岁、五十岁,可能有龙天护法就说:哎呀!这个还要再讲一次《楞严经》,不可以让他死!可能也是宿世做了一些善事,或者是说放了很多生,师父也放了很多生,也弘扬了正法,救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当然,这是在事相上讲的啦!所以这个报障已转,可能是这样子啦!要不然我的命盘是四十九岁、五十,而且是死劫,而且一定要死。【此文具有四悉檀利益:】一、【亲闻神咒,驱邪归正,即世界悉檀,】这“悉檀”就是一切成就的意思。【得欢喜益;法中为尼,精进修行,即为人悉檀,得生善益;销其爱欲,即对治悉檀,得灭恶益;顿证阿那含,则第一义悉檀,得入理益。】这四悉檀以前就讲过了。
639页,【与罗睺母,耶输陀罗,同悟宿因。知历世因,贪爱为苦!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如何自欺,尚留观听。】解释一下,说:这个罗睺罗的母亲,就是耶输陀罗;这《法华经》中,耶输陀罗后来授记为具足千万光明如来,叫做耶输陀罗,佛未出家的同修。这个同悟宿因。知历世因,贪爱为苦,这个贪爱,就包括一切的名啊、利啊、男女,包括情执。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如何自欺,尚留观听。尚留观听,这个“观”就是见,“听”就是闻,就是为什么还停留在见闻觉知的分别心?尚留观听之分别心,为什么还停留在见闻觉知这颗分别心、意识的分别心?为什么不用不生灭法的圆修圆顿法,而直趣无上的佛果?佛陀是这样的勉励。人家女流之辈耶输陀罗,对不对?还有那个摩登伽女,都是怎么样?耶输陀罗已经证四果阿罗汉了,人家摩登伽女证三果阿罗汉,而你呢?阿难呢?你是大丈夫啊!是不是?勉励,佛勉励一下阿难。
底下,【罗睺罗,是佛之子,非是欲爱所生,乃指腹成胎,在胎六年,此云覆障。耶输陀罗译云名称,是女中有名称者,是佛之妻。佛为太子时,十七岁结婚,但是无情夫妻,并未同房。太子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佛,耶输陀罗,同佛姨母,】佛之姨母。【发心出家。】所以大乘佛教有时候让人很难去理解,为什么?没有夫妻之行,为什么会有儿子呢?是不是?所以这个就是大乘佛教,很多让人家打问号、怀疑的地方,解释不通。最主要显示说佛是清净的、是不可思议的,成就佛道,他本身修无量劫来;所以,有的经典记载就是说:释迦牟尼佛在俗家的时候,因为没有夫妻之行,他为了有儿子,有向上苍祈祷,他想要出家,所以佛陀用手指头指着这个耶输陀罗的肚子,从此以后就怀孕了。也是神话。有什么办法呢?大乘佛教很多都是解释起来连大乘法师解释起来都摇头,都摇头!
有一个法师,他解释,就是讲经讲得很热衷,很热衷,就说:人寿在八万岁的时候,减寿减到二万岁的时候;每一百年减一岁,减到人寿一百岁的时候,释迦牟尼佛降生。这个时候人类的苦很多,五浊恶世,一直减一直减。换句话说:人寿到百岁的时候,就是一直减。然后讲完的时候就问:你们有没有问题?就有个医生就举手了,你有什么问题?他说:师父!我们医学上不是这样讲的,医学上是说:以前医药不发达,人平均的岁数,只能活到四十岁、五十岁,因为那时候牙科不发达、咀嚼能力不够,传染病、瘟疫,所以那个时候战争;我们现在人类平均的寿命,以台湾来讲是七十五岁。换句话说:在二、三千年前,平均的寿命,是不到四十岁、五十岁的,因为那时候传染病、医药不发达。师父!人的寿命是愈来愈长的,您为什么一直讲说人的寿命是愈来愈短,每一百年减一岁?这一问,他是医生啊,一问,他科学根据啊,一问,法师不会回答;我当时在场啊,法师不会回答,大乘法师。他说从二万岁一直减,每一百年减一岁,减到一百岁;这底下的医生一下子反驳过去,法师愣住了,连答都不会答!这大乘佛教,有让大乘的法师困难的地方、困扰的地方,就是这样,不会回答。意思就是:人类的寿命是愈来愈长,不是愈来愈短,师父!您讲错了!所以那个看佛经,师父那一天已经有讲:要活看,不是死看。后来那时候我在,可是我们不敢回答。人家问说:慧律法师!这一句应该怎么回答?要怎么回答呢?如果你碰到这种,我说:很简单啊,要活看啊!记得!每一百年减一岁是计算数目,计算长时间而已,是表法的。意思就是说:这个是计算时间,不是人寿真的二万岁,你要这样讲,经过久远劫的演化,人寿大概到一百岁左右,五浊恶世就会出现,要这样活的来回答。说:喔!那我知道了,我知道了!这你看看,不然不会回答。
有一个人也是讲得。。。大乘佛教的法师,也是讲说:释迦牟尼佛是从这右胁而生。每一个都是这样,讲。。。右胁而生。然后就也是个医生,他说,举手:师父啊!(师父举起自己右手臂)这个右胁而生,这里根本就不是产门,怎么右胁而生呢?然后这大乘法师就说:佛神通不可思议,就是从这里生啊,不要怀疑,佛有大神通!怀疑。后来这个法师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样用权威性让他直接相信,他还是不相信啊!就来问师父,就问我,他说:这个大乘的右胁而生,法师!那怎么解啊?我说:那是表法的,婆罗门从顶部而生,是不是?从这上边、从头。那么这个贵族就表示从中间,这个就是心,就是表示从这个右胁,跟心的位置是一样。释迦牟尼佛是贵族嘛,是从右胁而生,是表示他是贵族的阶级,它是表法的,你还认为佛陀真的从这里生啊?还得了?从这里生,谁会成佛啊?人人都要从这里生才能成佛啊!对不对?不然从这里生的举手?(师父指右胁)没有啊!这个当然是表法的,表示贵族的身份嘛!所以这个佛经要活看,你要懂得来龙去脉、历史的背景,才能圆满的解答,不然各个都会被问得哑口无言!台下的知识分子那么多,一问,每一个都倒!所以佛法是活看,不是死看的。
底下,再念一遍:罗睺罗,是佛之子,非是欲爱所生,乃指腹成胎,在胎六年,此云覆障。耶输陀罗译云名称,是女中有名称者,是佛之妻。佛为太子时,十七岁结婚,但是没有情,夫妻并未同房。太子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佛,耶输陀罗,同佛之姨母发心出家。【性尼】就是摩登伽女。【与耶输陀罗,同悟宿因,知历世因,无非贪爱为苦,知女身之报,爱欲深重,历世以来,果报不胜,皆由贪爱为苦也。】【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此正激劝之旨。今性尼、耶输二人,女身劣机,但以一念熏修,无漏善故。如何修法?即以悟历世因,贪爱为苦,但以一念止绝贪爱之水,不令向外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定力成就。】
【下二句明果证。或得出缠:谓性尼爱河干枯,断五趣杂居地,九品思惑,得出欲界生死之缠缚。又谓耶输已证四果,】这个耶输不是那个基督教的耶稣。又谓耶输已证四果,【所作已办,分段已离,得出三界生死之缠缚。或蒙授记:谓此二人,如能回小向大,捐舍声闻,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进趣菩提,则蒙佛授记,正未可量也。】就是正未可限量。【如何自欺,尚留观听者:此斥责之词。谓彼耶输女身,已为劣器,登伽淫女,更是下机,今尚以一念熏修,无漏善故,已得胜进,如何汝阿难,以堂堂丈夫之形,赫赫王家之种,】赫赫就是显著,赫赫王家之种。【徒守多闻,甘居下位,现见熏修有益,不肯进修,如何自欺自暴,尚留恋见闻(即观听)分别耶?即指见相发心,闻尘执悋,未免循尘,自取流转也。】所以记住!着相就是流转相,着相就是流转因,见性就是逆流因。
【交光法师云:当知阿难,此审辨问,最有关要。良以前既排尽因缘,后复将谈修证。若一定有修有证,则违前自言;若一定非因非缘,则废后修证;此圣言宛似互违,不可不辨也。】今明真心本来就不变,【今明真本无变,】犹夫:就像,【犹夫头本无失,】这“犹夫”就是就像。【而何有实修实证,】哪里有所谓的实修实证?他本自具足,本来就不失。【固非一向堕于因缘也;】意思就是说:所以当然不是一向堕于因缘的二乘人所能了解。【又明妄之现迷,】犹夫。。。就像妄心现在的起迷的时候,【犹夫】就像【狂之现起,】狂之现起就是狂心现起。【而岂终无修无证,】怎么可以讲没有修证呢?是不对的,讲无修无证也不对,必须假借种种的因缘,好好的善修善证,假借种种的因缘好好的修行啊!亦非一向堕于自然的无因论,(【亦非一向堕于自然也。】)外道的无因论所能理解的。外道的无因论就是说:你只要放下,八万四千劫就自然成就,就像缕的丝线结成一丸,抛出去了以后,线没有了,自然就尽端,自然的外道就是这样子。你不用修行,自自然然的放着,他就成道,成道以后又来变众生,众生以后又成道,他就是这样子啊!意思就是:堕于自然无因论的外道。所以要记得!虽是无修无证,还是要假借因缘,去好好的修、好好的证。所以这一段说:而岂终无修证,亦非一向堕于自然外道的无因论。这个“终”就是完全说;这个“岂”就是难道;而难道完全说无修无证;这个“终”就完全说无修无证是不对的。也不可以一向是堕于外道自然无因论所能理解的,意思:还是要假借因缘,要好好的修、好好的证。【由是则知斯经,无修无证,固不碍于有修证;而有修有证,仍不碍于无修无证也。前后之文,无复矛盾之可议矣;其旨亦甚微妙也哉!】【壬二正为宣说竟,并上科辛二如来次第以除二惑竟。】
我讲到这里,我很高兴,为什么?我们从310页这样讲,一个多月,像开快车一样,讲了330页,这样蚕食鲸吞的也讲了330页!所以说我一直觉得很辛苦,因为这准备实在很辛苦!诸位!看大张的科判;还没结束喔!怎么就急着收拾东西回家呢?你们是在赶什么?竟然课本阖起来就要合掌回向了,这实在是。。。(笑)不像佛弟子,这么懒!来来!翻开第一页大张的,喔!我们现在讲到〇六四一,诸位!你看底下的数目字。这一段,〇〇八三,有没有看到?你看那个数目字,最底下那个一格一格的,有没有?〇〇八三讲到〇六四一,知道吗?〇六四一,你看,这一段往上看,〇〇八三,隔壁就是〇〇八三,诸位!看看〇〇八三到〇六四一,看最上面,你有没有看到?说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开圆解,有看到这个吧?诸位!这个就是要叫你舍识用根,看到这个不生灭、见到不生灭的根性。所以这一段最大的用意是在。。。诸位看底下,〇〇八七这个地方,破妄识无处,斥妄识非心——〇一三一,〇一四九就推妄识无体,有没有看到?这最重要的,〇〇八七、〇一三一、〇一四九,对上去,破妄识无处,斥妄识非心,推妄识无体,再看左边,就是正显即真克就根性直指真心,这个就是带妄显真,带妄显真就是显见是心、不动、不灭、不失、无还、不杂、无碍、不分、超情、显见离见,带妄显真;最后就剖妄,诸位看剖妄出真。所以第一个是克就根性直指真心。
看左边,会通四科即性常住,会通四科了:五阴本如来藏,真如、妙真如性;会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就是即妄即真;会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会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这个就是即妄即真。后来就是圆彰七大,就是地、水、火、风、空、见、识,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继续看左边,上面,这个格子的左上角,审除细惑,说二如来藏,有看到吗?再看底下;看中间,如来次第以除二惑,看最底下,〇五四一,对上去,先说不空藏,以示生续之由,看到吗?看到〇五八〇,说空不空藏,以示圆融之故,要圆融。说不空藏,就是为了要显示生续之由;说空不空是为了显示圆融,诸法是圆融的。所以这一段,大众就领悟了,就赞叹佛谢益。所以这一段整段就是:说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开圆解。所以,往左边平行看下去,看横的看下去,最上面的,有没有看到,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看到这一段吧?这个就是大B。所以我们到今天为止,讲到最大段的A段讲完了,就是说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开圆解,大A;那么大B就是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大C就是说。。。往左边继续看: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看到吧?直趣菩提。
再讲一遍:说奢摩他令悟密因大开圆解,是大A,定中有慧。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这个就是慧中有定。再来,说禅那证位,怎么样?令住圆定,直趣菩提,这个就是定慧均等。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再来,定慧均等。这个就是A加B加C。禅那还是讲定,所以这三个定加起来,就是所谓的首楞严大定,首楞严大定。好!我们第一大段讲完了。
好!问一个问题:下星期四带什么来?答一答。小朋友很有智慧的!各位小朋友,回去叫爸爸、妈妈把那个《义贯》放在你的包包里面,记得下星期四要带来,老师要检查的,老师要检查的。《义贯》带来。那么《义贯》我们预计讲三天,最慢四天。换句话说:下个礼拜,这个说奢摩他这一段,大A就讲完,就进入三摩的阶段,最后讲禅那,禅那。所以,我的心情也是很高兴,因为说奢摩他这一段,是整个《楞严经》篇幅最大,也是最难的,最难的!因为叫大开圆解,所以教义、教理上,哇!真是不容易啊,真是不容易啊!所以今天讲的,你完全听得懂的请举手,一句都没有迷糊的,还是难!不然就多念佛、吃得饱、穿得暖,其他的就没事。请下个星期四再继续来。知道吧?再继续来。因为佛法很深、很难,不过你们这样的精神,师父很感动!像今天八关斋戒,有三百五十个人吃饭,然后加上我们的工作人员还有义工,总共有四百三十个人吃饭,至四百五十个。厨房真的非常辛苦的,非常辛苦的!师父也是非常辛苦的。(众鼓掌谢师)感谢各位父老兄弟姐妹如此支持爱护,支持我一票,(众笑)我会继续把经讲好!好!你们表现得很好,佛记一大功,打八关斋戒,又能够听《楞严》,(师对众竖大拇指)诸位!你们一定会成佛的!(众鼓掌)没有话讲的!
请翻开《楞严经义贯》,773页。我们用了相当的时间,解说了《楞严经讲义》,阿难明心发广大愿。这个《义贯》也有他独到之处,有他一些看法,还不错!那么《义贯》的时间,就不能像《楞严经讲义》用的时间那么长,因为这个是白话,而且是第二次重复;但是对有心研读《楞严》的来讲,这个也是很好的资料跟复习。诸位看773页,阿难明心发广大愿,经文:【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挂碍,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这是经文。
看注释:“身心荡然”:“荡然”,就是清净开廓。以受如来甘露法水洗涤,所以清净、开廓无边。如果一个人学佛,他对佛心有所体悟,他的度量就会愈来愈大。。。就会无所执着,慢慢慢慢就了解:喔!我们的心跟佛是一样的,我们甘愿做凡夫,是因为自己的烦恼,要成佛也是自己的心,都是自己的问题,那么就找到了佛学下手的地方---心法。
774页,“手中所持叶物”:这个“叶”,就是贝叶;“物”,就是其他物件,例如庵摩罗果等。有的人到印度去看这个庵摩罗果,就是我们台湾产生的芭乐,芭乐就是我们的番石榴。有的人到印度去看了说:哎呀!这个庵摩罗果,我们去印度旅行去看,结果这个庵摩罗果竟然是台湾的芭乐,番石榴!他们是这样讲啦,我没有去过印度,我不知道。 “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与真如法身(遍法界大身)相比,父母所生之身,就像是十方法界的广大虚空当中,忽然在一阵风中所吹起的一粒微尘一样,至为渺小。它这个意思是告诉我们:其实我们的胸量是跟佛一样的,只是因为我们太过于妄执微少的这个色身的元素误认为自己。我们这个色身用元素来讲,是宇宙中很少很少的元素;而我们的胸量放不开,是因为我们执着少许的元素,误认为有一个“我”,这问题就被困住了!“若存若亡”:若有若无。“如湛巨海流一浮沤”:“湛”,就是湛然。“浮沤”,就是水泡。又如于湛然的大海中漂流着的一个小水泡。我们的生命就是这样,忽起忽灭,一下子泡沫就没有了,我们随时随地可以看到说,你认识的人、年轻人,没多久那个又死掉了,没多久那个又往生了,很快的!你看讲堂最近又助念了好多人,就是一个小水泡,冒起来马上消失,我们的生命就是这么无常!“起灭无从”:“起灭”,就是生灭。此水泡在大海中的生与灭,都如无所从: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在浩瀚的大海当中,其生与灭俱皆无声无响;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其生与灭,对整个大海来讲,毕竟毫无影响,直如无物。这个大海就像法界,我们这个色身刹那生是刹那灭,生到死这么快速,其实没有东西可以执着。而所言大海者,乃众生本具遍法界之大身也;所以这个才是我们真正的生命,叫做法身慧命。所以智慧是很重要的、开悟是非常重要的!水泡者,父母所生之身也。我们现在误认为这个色身就是自己。
775页,义贯:“尔时阿难及诸”与会“大众,蒙佛如来”慈悲所作如是“微妙”之“开示”,皆悉悟了,而得“身心荡然”清净,开廓无边,证“得”自在“无”所“挂碍”;而且不只是阿难一人为然,“是诸大众”皆“各各”了悟,“自知”无始本具真“心遍”满“十方”,而得亲“见十方”虚“空,如”自“观手中所持”贝“叶”或者是果“物”,了了照见;顿时悟了“一切世间”有情、无情、身心、世界“诸所有物,皆即”本觉“菩提妙明元心”,无二无别。此真“心”纯“精”普“遍圆”满,“含”容包“裹十方”世界。“反观”此“父母所生之身,犹”如于“彼十方”法界“虚空之中”一阵风所“吹”起的“一”粒“微尘”,极其渺小,“若存若亡”,似有还无;又“如”于“湛”然不动之“巨海”中所漂“流”的“一”个小小“浮沤”(就是水泡),其“起”与“灭”皆似“无”所“从”,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大众如是觉了,是故“了然自知”已证“获本”觉之“妙心”,悟其为“常住”不生“不灭”。
776页,经文:【礼佛合掌,得未曾有!于如来前说偈赞佛:“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舜若多性可销亡,铄迦罗心无动转。”】
777页,注释:“妙湛总持不动尊”:这个“妙”,就是妙觉。“湛”,就是湛然不动之法体。“总持”,就是总持一切智、一切法。智就是能观、能照,法就是为所了解。所以,法是站在理上来讲的,一切智能悟一切无生之理。“不动尊”,是指如来不动本际而能普应十方,依法身本体而起应化。“首楞严王”:“首楞严”,佛已健行(就是实行),达到一切事究竟坚固,一切事究竟坚固就是金刚不坏。我们这个色身不会金刚不坏,我们这个色身一定会坏!有的人误认为那个舍利子是不坏,不是这样子的,那是相,是表法的,相是表法的。那是证得法身,拜那个佛陀的舍利,它会一直再生;没有证得的法身,那个舍利不会再生,所以只能做一个纪念。说:一切事究竟坚固,是指如来藏性,每一个人都具足。一切事与理皆会归如来藏性,本不生灭,本不动摇,而入自性本具深妙之首楞严大定;这个大定是非常重要的,成就一切佛道,定就是桥梁,你知道说我们有如来藏性,可是没有定,那么就是这个桥梁就断了!意思就是说:平常要培养这个定力,不受任何的境界影响,也不受任何的情绪影响,自己本身要去实践那一种佛的如如不动的心,这个才是真正的功夫。以此定为法王之定,故称佛或此定为首楞严王。“不历僧祇获法身”:“僧祇”,就是阿僧祇劫,也就是无量大劫。按照这个权教,须三大阿僧祇劫修行,才能证得法身。《大毘婆娑论》云:“三祇修六度行,百劫种相好因,然后获五分法身。”诸位!这个不是究竟说,当然是方便说。《成唯识论》里面说:“地前历一僧祇:初地至七地,满二僧祇;八地至等觉是三大阿僧祇劫,然后究竟法身。”此为权教渐修之通途。那也是没有办法的,权教大部分都是在名相上、在相上来论断。
所以有的人讲说:师父!离一切相,即名诸佛,那么我修行就是离一切相,就是诸佛啰?我说:那是佛善巧方便讲的。那请问师父!那无所住,修行应当无所住,那我无所住就是修行啰?我说:那个无所住也是方便说,空无自性,没有东西让你无所住,住跟无住都不对!那是佛为了破除众生的执着,才讲无所住;如果你进入涅槃的绝对空性的东西,没有住跟无住这个东西。所以,权教菩萨再怎么说,他都有能、所,都是在缘起的相上里面说,很难悟到这个究竟的。然本经为属圆顿之教,以顿悟圆旨,复蒙如来加持,故可顿获本具的法身。诸位!法本无身,法本来就没有身,法身是因为它毕竟空,给它一个具体的概念,就变成法身,不要错会佛的意思。
又,达摩祖师云:“阿僧祇劫者,即三毒心也。胡言阿僧祇,汉名不可数。此三毒心,于中有恒沙恶念,于一一念中皆为一劫;如是恒沙不可数也,故言三大阿僧祇。真如之性既被三毒之所覆盖,若不超彼三大恒沙毒恶之心,云何名为解脱?今若能转贪嗔痴等三毒心,为三解脱,是则名为得度三大阿僧祇劫。末世众生愚痴钝根,不解如来三大阿僧祇秘密之说,遂言成佛尘劫未期,”就是说:未期就是还没有办法达到,经过了尘点劫,还没有办法成佛,这个达摩大师讲:“岂不误行人退菩提道?”这个一听到三大阿僧祇劫,经过尘点劫都不能成佛,这个会误导一切修行人,那这样修跟不修没有什么意思啊!为什么?都没办法成佛嘛,认真修也没办法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那等于不修嘛!所以这会让人家。。。误了这些修行人,退菩提道。由此可知,三大阿僧祇劫者,如来密语也;若悟如来密语密义,自会本心,即顿悟见性成佛;若不悟者,其奈三大何?
诸位!这个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有一个居士学佛了二十多年,打过佛七,也打过禅七,他也参过了很多道场跟大德,在电视上的节目也看很多。他去到其他的道场问了一些法师的问题,他都不是很满意;有一次来到这儿,他就提出了问题。他第一句话就说:久仰法师大名!我说:哪里!听说您大悟。我说:你这一句话是恭维呢?还是试探呢?你有什么问题?他说:我学佛二十多年,打过许多的禅七、佛七;可是问了一些法师问题,我始终不能满意!我说:试说看,你有什么问题?他说:第一个问题,有的人他很会说法。。。我说:很会说法没什么错啊!他说:可是他没开悟见性,可是他说得很好,头头是道,师父!这不算坏事啊?我说:不算坏事;可是是鹦鹉学讲话,鹦鹉不能理会、体会人的心,你讲什么,它学什么;不见性讲经说法,就像鹦鹉学讲话一样的,你念唵嘛尼叭弥吽,它也念唵嘛尼叭弥吽,它不能体会佛的心。经典讲什么,他照念,只是口才好一点而已。那请问师父,那有的人没什么口才,开悟见性,可是他不善于表达,那会是什么感觉?我说:那会是哑巴吃蜜糖,蜜糖比喻第一义谛,可是他哑巴,他说不出所以然,他没有口才,不会表达。说:嗯!这个比喻真是好!
他说:这二个,其他的法师都会有这样回答,可是我最后一个,其他的法师回答得我并不满意!我说:试说看!他说:那如果一个明心见性、开悟的人,了悟究竟第一义谛的人。这个人还满有水平的,懂佛法,佛教的用语、术语还懂得满多的。说:一个人开悟见性,悟到究竟第一义谛,又善说法要,师父!那又是什么感觉?我说:那就像采蜜的人,他有方法能够采到这个蜜,他自己能吃到,同时也分给你一点蜜糖吃。再来就是会教你如何采蜜,又不会被蜜蜂叮到,就像这样。他说:哇!法师啊!短短的几句话,我体悟深刻!他说:您真的像一个采蜜的人!我说:哪里,不敢当!我们一切荣耀归于佛陀,佛陀悟到究竟第一义谛的实相,同时他的方法是正确的,他就像采蜜的人,蜜糖就像第一义谛,同时也分给大家吃;不但分给你吃,还教你如何采蜜,就是教你如何修行成佛。说:喔!他这个居士恍然大悟!他说:这个答案比喻真是好啊,真是好啊!他非常的高兴。所以在座诸位!我们听经闻法它就是有这个好处,虽然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过来听一听听一听以后,记得!回去现买现卖,讲给那一些没有接触到佛法的人听,他也觉得你很有水平,也不错!是不是?所以这个听经闻法可是非常重要,他会得到种种的比喻,种种的比喻。
底下,“将此深心奉尘刹”:“深心”,就是菩萨所发的大悲心与菩提心,以此二种心甚深,故名为深心。“尘刹”,是十方微尘刹土。此言,阿难发愿,愿以所发无量之深心奉献于十方刹土,也就是愿至十方刹土修菩萨行,度化众生。“五浊恶世誓先入”:五浊为:(1)劫浊——此为五浊之总称,也就多总相,此总相无别体,以下四浊交凑,就是此劫浊之相。(2)见浊——你看到这个“见”,很容易就可以联想到就是观念的意思,看法、识心分别、知识性的领域,一切的学者都不能离开这个;修行,包括一切外道,都没有办法逃离这个知见上的浊。(未完)
(文章转自 正见录 2019-10-06)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楞严经讲解220:这楞严大定很重要,成就一切佛道定就是桥梁,没有定桥梁就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