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
一切法无我-8
九.生命是一种缘起法和合的假相
我们能够对于一切法无我的这个根本的宗旨,能够有了解,那么对大乘佛法思过半矣。思过半矣,就是我们就有相当的程度了,这种体会就有相当的程度了。那如果不是的话,那我们学的这个佛法,不是大乘的佛法,还没有达到大乘,虽然是佛法里边的范畴。
那么也可能是五戒十善,也可能是四谛,二乘的偏空的这些法,不是大乘的佛法,不能进入大乘之门,那我们要进入大乘之门,就是《大乘百法明门论》,你要入这个明门,他也绝对是无我。也就是只有无我,我们才能够入门。
那我们这个学这个佛法很久,大家都认为说我们自己学的是大乘佛法。那实际上面我们学一学,最后学不动了,学一学,我们最后学不下去了,原因就是没有入门。
然后你学得越久,自己包袱就越重,学得越久,我们内心,越没有力量,学得越久,我们越迷茫,其原因就是没有真正观察缘起,没有真正通达无我,没有真正了解到生命是一种缘起法和合的假相,没有认识到生命是无常的、生命是短暂的,生命的重要性,生命的可贵。
实际上面,我们一天到晚都是在一种感觉当中过的,色受想行识。就受蕴,就感受,什么感受呢?苦乐舍,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不苦不乐的感受。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不苦不乐的感受,都是我们世间法,也就是在这种百法里面的一法——“受”。触、作意、受、想、思,也是一法,他相应啊,就是跟这些“受”相应,他有些人就喜欢吃苦,他越苦越不怕,他有些人就怕吃苦,他有些人就专门找最苦的活去干,他世间上面很多,你看这些工人啊,这些农民啊,你让他不要干活,他受不了,他天一亮,他就去下地去干活,这工人他天一亮他就去做工去,你说十天不做工,他就受不了,你说他不要做工他就受不了,他习惯了,习惯了反而不会说是一种痛苦,那我们认为说那么苦,天天干活,一天干十几二十个、十几个小时,或者工地上面的这些工人,但是他是心里面有目标,所以他不会苦。
所以这种痛苦和快乐,他不在于说你这个事物的本身是痛苦和快乐,是在于我们内心里面的那种感受,那我们世间上的苦乐他是短暂的,他痛苦是短暂的,快乐也是短暂的,也都是无常的。
那我们佛法所谈到的离苦得乐是究竟的,就你得到这个快乐,永远不会失去,你断了这个痛苦,他永远不会再来,这个才是真正意义上面的离苦得乐。而不是在我们这种感知上面的一种引导,感受上面的引导,那个是不对的。感受、感知上面的引导,是我们自己的一种生活的习惯,和社会的知识、社会的秩序、社会的法律来约束的。就你做的事情,可能影响了社会的秩序,影响了社会的道德,对社会的这个实施,这个不能兼容,那么他认为说,这个标准不一样,那么他会认为说你这个行为就是错误的,反过来说,这个行为可能在另外一个国家,另外一个地方,或者另外一个时间的状态下,那么你这种行为他就是正确的。
快乐痛苦在特定的时间因缘下才是有意义的。我们佛法所讲到的痛苦和快乐,不是从外在的一种环境的行为上面来判断,是从我们自己内心上面来判断,内心上面来判断,是根据圣贤的标准来判断。那么这个判断,它就要有个标准,也就是有标准才有办法判断。没有标准,它肯定不能,那就无法判断。比如说我们一千克等于等于一公斤,一千公斤等于一吨,它都是有标准的,那才能够说这个几吨,这个水泥有几吨,这个沙有几吨,它必须要有个标准。
那有标准的问题就存在着你个人的标准和群体的标准的认识的问题。
那实际上面我们内心里面他没有这个概念,他就认为说,我说话是一个标准,我说了算,那我说话就是标准,那实际上你不知道别人的标准,你不知道公共的标准是什么?别人的标准是什么?对方标准也有可能他是错的,那你的标准也是错的,那我们,你也要学,我也要学,都是要去学这个公共的标准。都是这样子引起的,很多的烦恼,很多的争执、纷争,都是因为对法相不清楚引起的问题,都是如此。你如果清楚,肯定不成问题,知道怎么办,知道你的问题在什么地方。
十.传承光明的使者,包容尊重的培养
所以,我们这个佛法是释迦牟尼佛修行觉悟以后,经过历代祖师大德们的这种传承,这种光明,这种道路的一种光明,道路的一种坦荡,他是因为这样子的一种功夫来引导广大佛教徒的。这个庙,这种僧侣,这种善男信女,身心才能够安顿,佛法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得到一种传持。不是很简单说,大家来谈理,谈不下去的,谈理,过去可能你要找一本经,一本论,不容易找,你现在你任何一个人,你无论讲什么他即刻能够收集很多的资料,对不对?那大家脑筋都很聪明,他一看,明白怎么回事,你学一两个礼拜就学通了。
但是你内心的感受、内心的世界,不是那么容易能够建立的,那仅仅是一种说理而已。
所以,佛菩萨为我们开了这条路之后,我们要认识到这是一条光明的路,这是一条正确的路,菩提道。
那么我们对其他的人,对其他的事,我们要有尊重的心,首先要尊重,我们要有包容的心,就是不管别人对我们如何,我们要尊重,我们要包容。如果我们不是尊重的心,不是包容的心,那我们自己就会起烦恼,自己就会难过,自己就会有障碍,那这个很不容易的,就是我们要刻意去培养,培养说这种对别人的尊重,对别人种种行为的过失,对别人这种做的这些事和佛法不符合的,那我们都要去包容。
然后慢慢,要知道说,佛门里边群体的标准是什么?社会里头公共的标准是什么?在社会上是法律,我们佛门里边戒律,我们日常行事的时候,我们也有一套标准,我们作息时间,等等,它有标准,我们工作也有个标准,这工作怎么干?干多少?谁去干?到什么地方去干?都是有标准的。那这些标准,都是法相啊,都是唯识。
所以我们学这个唯识,就要运用到做人做事学习生活工作,一切法它都是能够用得上,一切时,一切处。而不是说,哎呀,我们学一百个名词。天天自己脑筋负担很重,今天记住了,明天又忘了,忘了再记记了又忘,那成了一个负担,那个不对,那学了没有意思,那学了也没有意义。就是学法相唯识学的目的,让我们对宇宙人生有个系统完整清晰的认识,而不是一个模糊的认识。好,就讲到这里。
(文章转自龙泉学堂 2018-05-29)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龙泉学堂 |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2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