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3
三.动静语默体安然
思维的模式:实际上面,我们常常会把世间上面的这些思维的模式,带到佛门里面来。有时候,看到自己比不上别人,哎呀,心里很难过,他这么用功啊,这么精进啊,为三宝做了这么多事情,看了心里难受;那有时候看,我自己这么用功,别人不用功,心里也难受。天天都总是拜佛上殿,他老不去上殿,也难受。总之,你一天到头都是难受。你比别人好也难受,你比别人差也难受,对吧?对方也是如此,他天天去劳动,他看别人不去劳动、不去出坡,难受,别人干得比自己好也难受,自己比别人差也难受,你总之都是痛苦。那为什么那么多痛苦呢?这是因为跟佛法不相应,都是无明。那如果你换一个角度,换一套思维的方法,那他完全就不一样了,就不是那回事。这痛苦就没有掉了,这问题就解决掉。
唯识三能变:初能变、二能变、三能变。初能变——“阿赖耶识”,二能变——“末那识”,三能变——“前六识”。所谓能变,他就是说这种苦乐都是我们内心变化出来的,内心能够转变了,就是你再苦的境界,我们也能够把它转变成快乐的境界,是不是?
比如说:你要开刀、你得了癌症、你得了肿瘤,那你去开刀的很难受,甚至也有生命危险。那你知道说这种开刀、肿瘤的切除对自己的生命有好处,那他就会心甘情愿去接受。他就不会觉得这是一件很苦的事情。
反过来说,你平时没有病的时候,你拿一把刀,对不对,你说给你砍一下,那你肯定不会接受。你说再给多少钱,他也不会接受。当你生病的时候,你要贴钱,还要找很高级的医生,还要很好的条件。这个就是说你内心求不求的问题?对不对?这个就是说你内心有求说这个医生给你开刀,那么你没有钱你也要去借钱,他都愿意,贷款,托亲朋好友,就是说你有希求了,这个学佛法也是一样,你没有希求,他怎么能够得到快乐?这不可能的事情,时间长了,都疲了,在庙里面和在社会上面没什么两样,这是肯定的,肯定都是人的一种心态问题,这是绝对的事情,同佛法越来越远。
四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那《百法》要告诉我们的都是这些内容。那不是告诉我们的一些结果。它是告诉我们怎么观?怎么入?怎么住?怎么出?入、住、出,就是你怎么样进入这个观察的状态?你怎么样子一直保存这种观察的状态?最后你怎么超越于这种观察的状态?——就是入、住、出,就是生住灭,任何的法都有生住灭。
那么你如果说掌握不了这种入住灭的话,那你自己观过头了,一直在住相,那他就会产生种种的幻觉,种种的幻觉的出现,就是和现实社会脱节了。产生种种的幻觉就是你能够住,但是不能出,你出不来,最后就着魔,很多着魔的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心生种种法生,他转变,他转变不过来,就住在那里,那他就出了问题。
着魔状态:那有时候,我们常常听到居士说这些情况,他眼睛一闭就看到什么人,眼睛一闭就看到什么佛菩萨,眼睛一闭看到什么事情,耳朵听见里面有什么声音,对不对?有什么人跟自己讲话,有什么佛菩萨告诉他什么,他就是住在这里,他就出不来,他不知道怎么办。他没有观察到这些也是生住灭,所以他只会入、只会住、不会出。
佛法的标志:那佛法在我们的动静语默当中都是有的,“动静语默体安然”。不是说静了才是佛法,动了就不是佛法;也不是说动才是佛法,静就不是佛法;而不是说你说话才是佛法,不说话就不是佛法;或者说不说话才是佛法,说话就不是佛法,都不是那么一回事。 动静语默里面看我们怎么用心?才是有没有佛法的标志。
那有些人认为说你这一天喋喋不休,说那么多话一点不寂静,都是在散乱,没有佛法;那另外一边的人就说你这自了汉,一天坐在那里,一句话也不说;那有些人说你这个一天到头都是在承担,都是在做事,没有佛法;还有些人说你在那里很懒惰,什么事情不管,就是互相埋怨,互相观过,他都是这样子一种问题,那这些问题实际上面,没有真正理解到,什么是佛法?他都是在一种相上面,在名上面互相对立。互相对立就是说,你动的人他就看静的人看不惯,静的人就看动的人看不惯,喜欢说话的人,看不喜欢说话的人看不惯,不喜欢说话的人,看喜欢说话的人看不惯,对不对?这个反义词啦,物以类聚,他肯定是这么一回事情,这样的话,他就很难共住,就很难和合,这些只有真正从我们内在的心境上面去体会,从佛法上面去体会,那你才会过得去;不然的话,你到处都会有障碍,到处都会有麻烦,时间长了,他人很多习性,他就出来了,很多问题就出来了,那么我们要转心,转不过来,转变转变不了。
(文章转自龙泉学堂 20108-06-01)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龙泉学堂 |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2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