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一切最胜故-3
4.培养寂静
邪见的出现和存在,实际上面也就是我们的所知有问题,那么所知有问题,因为我们的能知有问题;能知有问题,就是因为有烦恼、有执著。有烦恼、有执著,所以,我们的心跟佛法不相应,我们的心是躁动的,你只要是烦恼,那我们的心是躁动的,没有办法静得下来。那么涅槃就是让我们的心静下来——“涅槃寂静”,烦躁、躁动的心寂静下来。
我们的心寂静下来的时候,那我们听课才能听得进去,你听法才能相应。我们的心寂静下来的时候,你坐在这里的话,才会有轻安,才能够体会到我们生命的真正意义上的那种快乐,我们才真正能够同佛法相应,我们才能够看得清自己的心路历程。
如果我们的心躁动,我们自己做都做不好,天天坐在那里烦烦恼恼,怎么去学佛法?这本身就成问题。就是你现在要去培养寂静的一种能力。所谓寂静的一种能力,就不是说那么喜欢动、那么喜欢说,是不是?我们需要讲一句话的事情,我们只要讲一句就可以,你讲两句都是多余的事情。你讲它十句,都是散乱,你讲它二十句,都是在浪费,都在浪费生命,那讲那么多干什么?是不是?那完全都是一种垃圾,心里边的一种垃圾、一种烦恼。起烦恼了,那内心就有垃圾了。你这个垃圾不往外倒掉的话,我们人的心会难受的,所以他就喜欢说。因为你内心里头有烦恼,那么你不动的话,他也受不了,所以他就乱动。那全是烦恼的一个表现。
5.不能作意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我们烦恼重的时候,看到佛像,和我们内心寂静的时候,烦恼比较少的时候,我们看到佛像,那时候我们的内心都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我们看到佛像,能够真正作观是佛菩萨,那我们的心态就是正确的。那么如果我们看到佛像,常常说我们看到这个佛像,什么感觉没有,那都是一片无明了。就是你这个时候,已经不能作意了,你的作意能力没有了。你看到这个法师,或者上位的这个同行、同参道友,你已经没有作意的能力,只有自我的这种表现的能力,实际上都是内心不寂静的一种表现。那如果我们内心寂静,看到这些同行善友,也不一样,他就会非常地真实、非常地亲切。你内心不寂静的时候,你看到所有的人,都是自己的障碍;看到所有的事,好像所有的人,都是我们的麻烦。那什么叫做“万法不离自己的心”呢?为什么讲“一切最胜故”呢?为什么讲唯心呢?道理完全都是在这里。就是你怎么用心,那么你就得了什么法。你不懂得用心,那么你就没有法,你只有烦恼。你心用对了,就是你法用对了,那么你境界就是不一样。
6.方法与目标
那么就犹如我们一部汽车一样,汽车你要开,那么它这里边有一个驾驭的一个能力,就是你这个开车的一个水平,一个你要会开,同时你要有汽油,你车的车况又要好。车况好就说明说我们人的这种根器具足,对不对?你有汽油就说明我们人有资粮;那我们这个驾车的技术,就说明调心的方法,那么你这个才有办法把车开好。你就说我会开车,你没有车你怎么开?就等于说你不具器,本身你就没有车,你怎么开车?那即便说我们的条件好,你没有资粮也不行。就说你没有汽油,你怎么开?汽车里没有汽油,你再好的车你也一样跑不动,那你必须要有资粮。这些都是很真实的,是不是?
那我们的内心都是非常需要用佛法来熏陶,这种熏陶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多少生多少世,都是靠佛法的一种氛围来熏陶。慢慢慢慢,让我们的这种道心道行,让我们的这种心态,这种知见来沿承。因为人的内心是无形无相的,它是变化莫测的,今天这么想,明天那么想,后天又这么想;今年这么想,明年呢?你只要一天你想错了,你这人就麻烦。
更重要的还在于说,他有好多的人,他把这些虚妄的境界当成真实的境界;把有为法作为我们要追求的一个目标。所谓把有为法作为我们追求的一个目标就是说——我们一天做多少事,一天磕多少头,念多少佛,他这就是有为法。那实际上面,我们要设立这些功课、设立这些目标的,内在的深层次的原因是为了要让我们发明心地,要让我们寂静自己的内心,要证到无为法,要涅槃寂静,那么这些才是我们的目标。那么前面有为法修持的部分,它仅仅是一个方便法门,是一种方法而已,它不是目标。那我们错把方法当目标,那么你把方法当目标,最后你怎么能够到达目标?
(文章转自龙泉学堂 2018-07-19)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龙泉学堂 |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7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