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
与此相应故-3
二.悟什么
那我们说要成佛,我们说要证涅槃,目的就是要让我们对这些清净的果报产生希求,产生向往,他是起这样子一个作用。那我们有了希求心,我们有了向往之后,那下一步怎么办呢?怎么努力,怎么下手?那么就显得非常地重要。
那么,佛法在两千多年来,一直在流传,那么释迦牟尼佛悟出来,他悟出什么呢?他悟了也是缘起法,因缘果报。世间法是因缘果报,出世间法也是因缘果报;那世间法是杂染的因缘果报,出世间法是清净的因缘果报。所以我们就是要在这样子一个根本的教义上,能够知道,能够了知。
社会上面的,过去一个科学家牛顿,他发现了万有引力的时候,他曾经说过一句这样子的话,“我只是一个幸运的小男孩,在知识的海洋里捡到一颗贝壳而已。”就是他这么大的一个大的科学家,发现了这种万有引力,那如果换成普通的人,那么就不可能是这样子的一个心态。所以这个也就是有作为、有成就的人,他的一种平常心。那么有一个人问爱因斯坦说,你为什么那么伟大?那么爱因斯坦说,我是一个瞎子一样的甲壳虫,爬在圆球上,说出了这个球是圆的而已。所以世间上面有大作为、大成就的人,他们在有成就时候,讲出来的话,那看起来这个话很平常,但里边非常的有味道,非常的有意境,他这话就能够一直在流传。那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不是很有成就的人,或者说成就有限的人,常常会有豪言壮语,要怎么样怎么样,那实际上面都是火候不到的一个表演、一个表现。那么学佛法也是如此,我们讲起来滔滔不绝,那实际上面跟我们的心、跟对方的心、跟现实的因缘了不相干。那释迦牟尼佛说:我说缘起,他也是见到缘起,悟到缘起,说缘起。
为什么我们不能认识缘起呢?就是因为妄想执著。佛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都是妄想执著造成的,就是二障、二执。
那么这些不是说我们听了一次两次,我们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所以,我们听法的本身,都是对照我们的内心。那比如说色法,我们说这个色,质碍,你说这谁不知道,你这石头就非常坚硬,对不对?互相障碍,谁不知道?问题是说,我们看到这些色法,看到前面的香炉,前面的香盘、拜垫,那我们内心能不能升起质碍的感觉?是不是?有没有质碍的感觉?我们生不起来的事情。你看我们这工地上面的工人,他就会生起质碍的感觉,他知道,这个石头有多重,他要去搬,他要去砌这个石头。那我们也是一样,我们如果去搬石头、搬砖头的时候,这种质碍感才会有,也就是说,平时你没有真正想去缘他的时候,我们是生不起这种质碍的感觉。那以此类推,我们对人、我们对事,实际上面,我们的心是没有在造作,我们的心是没有在去缘。去缘就是这种对方作为我们所缘的一个境界。
我们看到有形有相的色法都尚且如此,那我们自己对自己的心,对我们自己的心里的活动的过程和状态,自己都搞不清楚,我们怎么能够有办法去缘对方的境界呢?是不是?
所以这都是我们内心的无明。因为我们缘不到,这样就对诸法的千差万别相不了解,对诸法的差别相不了解。那本来我们学佛法就是要辨别、分明诸法的差别相。那因为对我们自己内心的活动的规律和行相不了解,所以就造成对外在的不了解。
那又比如说,五蕴是色受想行识,五蕴我们也学过无数遍,对不对?大家都知道,都会解释。那么释迦牟尼佛说五蕴法的目的,为了要对治“我执”,也就是为了要破“我执”。这个“我”是五蕴和合而有,而不是说五蕴合起来了就变成了一个我,那么这个你刚刚啊,你就理解错,理解得相反。这佛陀说五蕴就是这样子,我们这人就是五蕴和合而有,所以他是空的,他是无我的,这讲五蕴的目的是为了要通达无我。庄子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释迦牟尼佛有无量无边的智慧,有非常深广的大智慧、大觉悟、大辩才,那我们如何要得到呢?你必须要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为什么要发这四弘誓愿?如果我们没有这么作意,那么你会去管那么多的差别相吗?管不过来的事情。我们没有那么去作意,我们会那么认真,对自己内心的活动的状态和这些烦恼进行分类?对他自己,对他这些烦恼生起的过程去认知?不可能的事情。那我们要发这种宏愿,所以四弘誓愿也都是在我们的心,必须有这种大愿心,那你才能够大行菩萨道,你没有大愿就不可能会有大行。因为有大愿,能够将大地变成黄金,搅长河为酥酪,我们受戒的时候,都有这样子的文句。那过去儒家都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佛家讲自利利他,那大地能够变成黄金,那么河流能够变成酥酪。那就象我们昨天谈到的说,我们看到水是水,那么佛菩萨、天人,看到水,他的境界又不一样。我们看到娑婆世界,这五浊恶世,释迦牟尼佛看娑婆世界就是净土。业不同,那这个环境也就不同。所看到、所接触到的这种依报环境也就不一样。
(文章转自龙泉学堂 2018-07-27)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龙泉学堂 |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8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