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
与此相应故-8
七.认识生命的本意
所以到庙里边来,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你为什么会坐在这里?对不对?坐在这里干嘛?第二个问题呢,我们要研究说,你是不是真正坐在这里呢?那么第三个问题我们要问,究竟你是谁呢?或者说我是谁?我在哪里?我为什么会在这里?这些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你要回答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你说我是谁呢?很难回答的问题,是不是?我是谁,你是谁?他肯定说,我是某某人,叫什么名字,家住什么地方,或者哪里人,身高多少,体重多少,他最多也只能这么回答,是不是?文化程度怎么样,就是简历说一通,那真正说我们是谁,这个是很难回答的。我们的名字,我们的身高,我们的体重,我们的身份,这个只是说明这些信息和我们有关而已,并不代表说,这个是我们的本身的意义,是不是?你叫这个名字,张三,另外一个人,他也有一个名字,他叫李四,对不对?你这个体重70公斤,他那个体重80公斤,你这个身高1.7米,他那个1.8米,你很难讲说,你到底1.7米好,还是1.8米好,70公斤好80公斤好,你叫这个名字好,他叫那个名字好,他分不清楚。从这些他不能看出,你这个人跟那个人到底有什么差别,说明不了什么大问题,是不是?跟你的本身相去甚远。那现在我们都是要看简历,对不对?那么简历,当然跟一个人的阅历是有关系的,对不对?阅历就是说你在人世间你经过了什么事?跟学历有关系,你受过哪些教育?那只能说明说,你受过哪些教育?你经过了一些什么事情?他不能说明说,你是什么东西,是不是?那你学历不高,只是说明说你没有念过那么多,在社会上面接受世俗社会教育的正规教育的过程,你没有那么丰富的一种社会、人生的阅历,它只能说明这个问题,那么同“你是谁,我是谁,人是谁”这样子一个生命的本意是不同的。
那么佛教徒也是如此了。那我们也可以这样子来假设,佛教徒是谁?佛教徒是什么?你是不是一个佛教徒?你是一个佛教徒,为什么会在这里?就是可以从人,从我到佛教徒。
那这样他就知道说——我们是佛教徒,我们应该要做什么事情?就非常清楚。就犹如说我是谁?我在这里,那我为什么在这里?那我要学什么?我要说什么?我要做什么?那么佛教徒在这要学什么?要说什么?要做什么?这样子慢慢慢慢,从世俗的名言到佛法的名言的安立,然后来清楚这些名言里头的内涵,佛所指。这样一步一步去追究、去认识,我们自己的心以及我们自己的身份。
那我们模模糊糊,他就是不知道说自己是什么?模模糊糊就不知道说,我们自己是什么身份,模模糊糊就是不了解自己的心态,不了解自己的心路历程,不了解自己内心的活动过程。因为我们都不知道,你怎么来发现它的规律呢?你怎么来把握它的规律呢?你怎么来改变它的规律呢?是不是?
所有这些,我们都要非常细心去学习。那这《百法明门论》一步一步都会对我们非常深细的一种分析。
(文章转自龙泉学堂 2018-08-01)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龙泉学堂 |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