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佛学心语 >> 知识问答
佛学心语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四划之二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6-05-18 06:14 点击 656 次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四划之二
  
  五无间业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三第二章
  
  世尊在这里说的是出世间上上法上乘五无间,不是世间法说的五逆罪。
  
  五十二菩萨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第三十一章
  
  此中五十二不是五十二个菩萨,而是五十二阶位的菩萨。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阶位。(引自庐山东林寺净土宗文化研究学会主办的《净土》杂志二OO三冬季号大安《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记)
  
  五十五位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五第四十三章
  
  诸经对修行阶位的施设不一。《胜天王般若经》只说十地,即是只分十个阶位;《金光明经》十地加妙觉,为十一个阶位;《成唯识论》说十信(即十心)、十住、十行、十回向、妙觉,共四十一个阶位;《大智度论》加等觉成四十二阶位;《仁王般若经》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妙觉,共五十一个阶位;《华严经》、《缨络经》加等觉成五十二个阶位;《秘藏记》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善根(即四加行)、十地,共五十四个阶位;《楞严经》集诸经大成,十心、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共五十五个阶位。一般经论多以十住、十行、十回向为三贤位,十地为圣位。《楞伽经》只提到十地,认为十地无次第,任一地都是如来地,从任一地起修,都可修入佛地。《楞伽经·卷四》说:心量无所有,此住及佛地。去来及现在,三世诸佛说。心量地第七,无所有第八。二地名为住,佛地名最胜。自觉智及净,此则是我地。自在最胜处,清净妙庄严。照耀如盛火,光明悉遍至。炽焰不坏目,周轮化三有。化现在三有,或有先时化。于彼演说乘,皆是如来地。十地则为初,初则为八地。第九则为七,七亦复为八。第二为第三,第四为第五,第三为第六,无所有何次。”
  
  五根
  
  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弟子品第三第十五章
  
  指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戒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一第三十二章
  
  在家修行者受持的五条戒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五趣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三第流章
  
  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人道,天道,合称五道,又称五趣。只有人形,没有人心,人憎鬼厌之徒,被指为三恶道。
  
  离恶向善,存善心,行善业,属于人道。世间修行法中的欲界六天、色界四禅十八天、无色界四空天,共二十八天,属于天道。另有六道之说。介于恶道与人道之间,有一种勇敢机智而好勇斗狠、不辨邪正之徒,称阿修罗,五道加阿修罗道,合称六道。惠能六祖说:“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舎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净土生无生论讲义》分析六道如下:“地狱道,念念五逆十恶,恣意杀生,不信佛法僧三宝,拨无因果;二、畜生道,念念愚痴,不知惭愧,专恣情欲,不明正道;三、饿鬼道,念念悭贪嫉妒,不造福业,但积罪恶;四、修罗道,念念谄诳负气,外假仁义,内计我人;五、人道,念念节制五欲,注意三归五戒,希求后有;六、天道,念念止恶行善,摄散归定,诃色入空,愿求胜乐。”
  
  从这些祖师大德的说法可以明白,所谓五趣、六道,都是人们心中善恶的不同境界。
  
  论六道
  
  五大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六第十六章之二
  
  古印度有四大之说,认为宇宙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组成,称四大元素为四大种。把人体比做小宇宙,用四大说来说明人体的生命活动和认识活动。四大说属于世间法,修学佛法,离妄归真,要从破除妄有入手,为了破妄有,佛说空法,依有立空,四大种加上空大种,便成了五大种。简称五大。佛说了空法,为了破除小乘人对空法的执着,引小乘入大乘,佛说如来藏,说离是非二相,引出中道义。知各不同。同异无标准,知性与万殊之相交织成妄,是第五重浊,名为命浊。
  
  五眼
  
  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弟子品第三第十五章
  
  指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
  
  五种神通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七第五十一章
  
  神通,即神奇的超常能力。凡夫、外道及二乘顶多能修得五种神通:一、神足通,又称如意通;二、天眼通;三、天耳通;四、他心通;五、宿命通。菩萨及无漏阿罗汉可修得漏尽通,五通加漏尽通合称六通。
  
  五体投地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文殊师利因地如何发心
  
  四肢及头到地。
  
  五欲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八第五十四章
  
  有两种说法:一、指对声、色、香、味、触的欲望和追求;二、指财、色(性欲)、饮食、名望、睡眠五种欲望。
  
  五分论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二
  
  宗、因、喻、合、结,是论证方法的五个步骤。先立宗,即是提出命题;其次,列出命题成立的因缘;再次,引用事例譬喻;然后综合论点,最后作出结论。三量五论,看似逻辑严密,实质不离妄想。问题在于常人心中的比量不正确,圣言量只停留于言说相,所依的因并非实有,那么结论必然虚妄。三种量、五分论是古印度因明学的论证方法,属于形式逻辑范畴。形式逻辑是有局限性的,涉及到本体论的问题,就会出现自相矛盾的结论。
  
  五分论多过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三第三章之二
  
  世间法用五分论推断一个命题的成立。在设定某些具体条件的范围内推断命题的结论是否成立,五分论是有效的。但是,如果是在高度抽象的有无、一异、俱不俱、常无常等本体论的问题上,用五分论推论,便会产生许多荒谬的结论。
  
  对同一个命题,如果辩论的双方各各引用不同的因,举不同的比喻,往往会出现甲说结论成立,乙说结论不成立,双方在推论过程中都没有违反五分论,而得出的结论却截然不同,这是五分论本身的缺陷。所以不应在本体论的问题上立宗,即是说不要把那些不应该绝对化的问题作出绝对的结论。“一切法不生”不应立宗,同样,“一切法空”,“一切法无自性”等等,都不应立宗。
  
  五分论是佛教 “因明学”中的方法论,相当于形式逻辑,印度著名的因明学家陈那及其以后的学者都详细讨论了五分论容易产生的过失,举出了宗有九过,因有十四过,同喻有五过,别喻有五过,共三十三过。形式逻辑本身是不完善的。有一个著名的“二律背反”的例子:某著名律师开班授徒,学费不菲。律师与学生合约,结业之后第一场官司赢了时交费,输了免费。某生结业后,过了一年,未打过官司,而且毫无代人打官司之意,更无付学费之意。律师写信给生曰:“我把你告上法庭,如果你赢了,按我们的合约规定,应即交费给我;如果你输了,按法庭依法律判决,也要交费给我。”生复信云:“我赢了则按法律判决,我无需交费;我输了则按合约规定应当免费。”
  
  两人都有理,谁都占不到便宜。对世尊不作记说的问题,套用形式逻辑来作辩论,是枉费力气的。
  
  五辛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四第三十八章之一
  
  葱、韭、蒜、薤、洋葱,食这五种辛味,助长燥气,难入寂静。
  
  五浊恶世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六第十六章之二
  
  形容我们现在所居住的世界是一个很不干净的世界。五浊是:1、劫浊,2、见浊,3、烦恼浊,4、众生浊,5、命浊。卷第八·第二十一章说:
  
  阿难,你见虚空充满十方界,空与见难以分辨。虚空无形体,见性无所觉。两种相织成妄,是第一重浊,称为劫浊。
  
  身中四大相互作用,六根六尘生成见闻觉知,壅塞便成留碍,水火风土四大活动,互相交织成妄,是第二重浊,称为见浊。
  
  过去贮存的知识在心中留下的痕迹,便有六尘映现。离尘则无相,离觉则无性。性相交织成妄,是第三重浊,称为烦恼浊。
  
  时刻生灭的知见,贪恋世间,而所造业常产生新的业障。知见与业障交织成妄,是第四重浊,名众生浊。
  
  大众见闻之识性,本来无异。六尘隔越,六识成差别。本性同是知,所知各不同。同异无标准,知性与万殊之相交织成妄,是第五重浊,名为命浊。
  
  五道
  
  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弟子品第三第十五章
  
  指天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五逆无间重罪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四第三十八章之一
  
  弑父,杀母,破和合僧,害阿罗汉,恶心出佛身血。这五种恶行是最严重的叛逆恶行,是难以解脱的重罪,是要入无间地狱的重罪。
  
  五逆相
  
  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弟子品第三第十章
  
  弑父,杀母,破和合僧,害阿罗汉,恶心出佛身血。这五种恶行是最严重的叛逆恶行,是难以解脱的重罪,是要入无间地狱的重罪。
  
  五净肉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二第三十五章
  
  不见杀、不闻杀、不疑杀、自死、鸟残,这五种肉,称五净肉,对老弱病残的僧人网开一面,可食这五种肉。
  
  五通
  
  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弟子品第三第十三章
  
  即五种神通,指修四根本静虑所得的五种不可思议力︰(1)天眼通︰又名天眼智证通或天眼智通,谓超越肉眼的所有障碍,可见常人所不能见者。(2)天耳通︰又名天耳智证通或天耳智通,谓超越肉耳的所有障碍,可听闻常人所不能听到的音声。(3)他心通︰又名他心智证通、他心智通或知他心通,谓可洞悉他人之心念。(4)宿命通︰又名宿住随念智证通、宿住智通或识宿命通,谓能知晓自他过去之事。(5)身如意通︰又名神境智证通、神境通、神足通、如意通、谓可幻化出点石成金、变火成水等变现自在的能力。
  
  五力
  
  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弟子品第三第十五章
  
  指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文章转自中国佛教网之般若文海)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四划之二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