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链接同步视频讲解:https://mp.w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座视频:
楞严经 经前十门09
(在此感恩辛苦为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所以,欲漏不先除,畜闻成过误,听了那么多佛法,没有用,使不上力啊!譬如说:我举个例子你就知道,一个人在家里读了很多的中药,只有在家里面认识了很多中药,拿课本看......有一天,因为他这中药药草看了很多,带他到山区来,这山区很多的药草,结果一看,不懂!真药现前,摸不清楚。因为那个药草有的很相似,你知道吗?又好像这个、又好像那个。为什么?那就不是实际的、真正的功夫了!所以,只有在书本上听经闻法,那不是真功夫啊!就像读了很多的药草,上山去采中药,采不到,看这个也像、看那个也像:咦?这到底是哪一根草呢?这到底什么药呢?是不是?真的佛法现前,不会用;真的境界现前,解脱不了!所以,欲漏不先除,畜闻成过误。【佛为警狂慧护邪思,】就是破邪思,【故说此经。】
【三、指真心显根性:一切众生,多皆错认肉团之心为心。】这个肉体,心脏会坏的。【此心在色身之内,】这个肉团心在色身之内,【状如倒挂莲花,是假,】是假心,【非真,】心,因为会烂坏。【全无作用。】【人闻此言,必定诤辩不休,曰:“此心能知,又能思虑、分别,何以而说全无作用?”当知此人,先认肉团心为真心,是一错也;今竟认妄想心之功能,当作肉团心之功能,又一错也。】【但肉团非真心易破,若说此心有作用,其心存在,应当皆有作用,】【何以其人方死,】为什么人刚刚死,【其心仍在,即不能思虑分别,即此可证非真。】
【而妄想非真心难破,因众生迷执既深,】平常日用中:这个就是我的心啊!能思虑的心、能执着的心、能起贪嗔痴的心、能起做善事的心、能思惟的心,认为:这个就是我的心啊!因为众生迷执既深,【迷根难拔,】看什么着什么,叫做众生,无所不执着,迷根难拔。【又非独泛泛凡夫如是,】还不是只有一般凡夫这样喔,用意识心喔!【即权教、】权教就是方便,不是究竟一实相。或者是【小乘,亦皆认识】这个“识”要括弧,认这个意识【为心。】这二个加起来,有时候会搞错,认识为心,不是!是认这个识为心,为一般能作用的心,刚好大错!
【故阿难请说诸佛所修大定,佛即首告之曰:“一切众生,从无始来,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这一段就道出,我们为什么会有轮回?就是一般认为的、理所当然的:心?平常能作用,这个就是心了!不知道这个是妄心、这是妄想。此想不真,它不是真实的。真是永恒存在的、是永远解脱了;可是,我们却每天都活在痛苦的妄想里面,所以,就有轮转。【由是乃有二次征心,】第二次再问:心在哪里?【三番破识,十番显见,佛意欲修大定,须以真心为本修因,显真心,即大定之全体也。故应加征问,看阿难是否错认。佛问阿难:“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就是你当初发心要出家,在我佛门当中,是见什么殊胜、特殊之相,然后,让你顿舍这个世间来出家,能够远离深重的恩爱呢?世间就是深重恩爱,这个就是世间法,这个刚好是生死的根本!
说:哎呀!师父,您为什么对您们这些比丘这么好呢?单金还这么高呢?哎呀!我们认为师父您好疼你们这些比丘的徒弟!我告诉诸位:以台湾省来讲,比丘尼的道场比比皆是;一个男众、男孩子,父母亲答应他来出家,可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所以,师父都一直很珍惜这个男众的出家众;当然,也不是说不珍惜女众,因为女众不是我管的啊!对不对?因为男众要出家实在是不容易!我们就以高雄来讲,高雄比丘僧团,你看有几个呢?目前大概就讲堂唯一了。只有一个比丘不算僧团,要四个比丘叫做僧团,你看有几个男众道场呢?几乎没有!因此,师父以佛陀的大悲心,珍惜这一些僧才,只是希望说:他们将来能够荷担如来的家业,好好的弘法利生,各据一方弘法,就这样子而已。所以,要照顾他们的身体。
那时候在雷音寺,师父也一直生病,送到台中荣总,就一直去看病,整个雷音寺,就只剩下我一个人在撑,我年纪又轻,“脾气又好”,管理到最后,剩下体智法师跟我,我们二个!我好可怜喔,我说:你去煮饭,我来打鼓。那个雷音寺的鼓跟钟,距离好远好远,一个在东边,一个在西边。那个要接啊,咚~~~要接啊!那支长长的鼓槌放着,跑一百公尺,锵!这一支放下,再过来,咚~~~,再放下,锵!好可怜喔!没有徒弟的日子,日子真是不好过喔,哪有像现在这么好命?好可怜,打一个钟鼓就没有人啊!广化律师生病,我又当住持,剩下二个,那个打鼓好像在赛跑,咚,咚咚!锵!再跑过来,咚,咚咚!要接。可怜!所以,我讲堂就是珍惜这一些比丘,父母生你,你又能够来现比丘相,又能够安住在文珠讲堂,师父不呵护你、不疼爱你,那要疼谁呢?重点在哪里?重点:你将来要成为佛门栋梁之材啊,不要做外面的栏杆!对不对?要做栋梁之材。所以,将来的佛教兴盛,要靠这一些比丘啊,当然我们要呵护、要关爱他。这些发大心的比丘来这里出家,师父当然就呵护、疼爱、关照;但是,绝对不溺爱,要给他正知正见、给他鼓励,生活不虞匮乏,将来作为佛门栋梁之材,也对佛陀有一个交代,这是我的责任嘛!
【阿难答言:“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佛即征云:“唯心与目,今何所在?”】你的心跟你的眼睛,今何所在?【此乃第一次征心。】就是问你的心在哪里?【文似心目双征,佛意但是征心,】佛虽然讲心跟眼睛,同时问,其实在问你的心。这个“目”就是眼睛,【目不过带言而已。】附带的来说而已。 【如是阿难。历计七处,如来一一斥其咸非。】都不是真心。所以,七计就是七处,统统不是真心,都是妄。咸非:都不是,找了七处,统统找不到!
【此即三番破识中,首破妄识无处。】第一次破妄识无处,编号:A。好!先翻过来第16页,第四行,第二次破妄识非心,编号:B。再中间下来,第三番破妄识无体,编号:C。所以,破妄识无处;破妄识非心;破妄识无体。底下,翻过来第15页,【有人指此文,】有人认为这一段文章,【为七处征心者,】认为佛七次、七个处所,问:你的心在哪里?【非也。】就是错,这是不对的。【征是征诘,】就是问。【经中如来】只有问二次:你心在哪里?【只有二次征心。因阿难七计被破,】七次,计这个处所,都被破。【不知心在之处,如来则直指真心,欲令阿难当下领悟,遂举手擎拳,】“擎”就是高举。【且看阿难如何理会;此即同宗门】“宗门”就是禅宗的心法。【玄示玄提,】玄示就是离语言、离文字,也就是不可以用语言、文字,直接用体会的,【不落言语文字。】叫做玄示玄提。
【如来因恐阿难,钝根不契,故加审问:“汝今见不?”阿难答言:“见。”又问:“汝何所见?”答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耀我心目。”】佛陀举这个光明拳,举臂屈指,为光明拳。因为佛身上有光明,耀我心目,照耀我的心目,很显现在我的心目当中。【又问:“汝将谁见?”】是谁在看呢?【答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就是说:我跟大众都眼睛看得很清楚!
【佛遂征云:】佛又问了:【“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你眼睛可以看到,是用什么心来看我这个拳头呢?看佛陀的光明拳呢?这是第二次问心在哪里。(【此即第二次征心。】)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这个是第二次问。【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就是可以推论的、可以探测的,这个就严重错误了!【此则分明认妄识为真心。】真心是如如不动的、不来不去的、不增不减的,所以,佛就呵叱了,【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这个“咄”就是我们台语讲的啐!就是呵叱一下,咄!就是我们国语讲的:哎呀!你怎么这样子?喝!或者是一个音声。呵斥:欸!不是这样子!好了!此非汝心,就是:这不是你的心,这是生灭的意识心。【此即三番破识中,第二番破妄识非心。】妄识非心,非真心,虚妄的意识,不是永恒的真心,叫做破妄识非心。虚妄的意识心不是我们如来藏的真心。
【阿难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这不是我的心,那叫做什么呢?当名何等?那又叫做什么?【佛则告云:】佛就告诉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这个只是缘起如幻的假相啊,你误以为真,你动念了,惑汝真性。六祖在猎人队隐藏了十几年,下山以后,看二个和尚在诤:一个说:是风动,另外一个说:不对!是幡动。一个是风动,一个是幡动,诤论不休,这个叫做惑汝真性。六祖讲什么?是仁者......什么?心动!你看,这个就是......那二个诤论的就是认假为真,一个认为是风动,一个认为是幡动,这个都是生灭无常、妄动。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所以,凡所有相,都在迷惑你的真心;但是,凡所有相,也就是你的真性,问题是你悟还是迷?悟了,万法就是你的真性;迷了,万法都在诳惑、都在迷惑你,不知道凡所有相,都是虚妄。
【阿难闻佛。发明妄识非心,】了解了妄识不是真心,【以为离此觉知,更无所有,】啊?我这个推测的心没有了?【遂生惊怖。佛以此心,离尘无体为答,】佛认为这个意识心,离开这个外尘;“尘”就是外境,外境引出来的这个念头,就是意识,叫做离尘无体,无体就是无体性。(但是,你的真心不管尘有没有显现,你的自性一直存在。)叫做离尘无体,无体就是无体性。因为尘,譬如说:这一朵花就是尘,引出你的贪爱心,其实,这个贪爱心本来没有,这一念动到妄识,这一念叫做离尘无体,由花引出这个贪念,叫做离尘无体。所以,一切众生的意识心,就是由境界所引出来的,境界会引出你的贪嗔痴、排斥、攻击、嫉妒种种也是;境界也会引导你去做善,其实,这个统统是离尘无体,虽是善心,还是离尘无体;如如不动的真如自性,不管外面的境界,常、乐、我、净永远存在,这个离尘有自体性,叫做真心。所以,离尘无体,这个就是意识。
【令阿难自己勘验,】好好的检验。【若离尘有体,即真汝心,】这一句话什么意思?离开外边的境界,你的真心一直存在。不管境界现不现前,你的真常妙心,如来藏妙心一直存在;常乐我净的心体一直存在,不因为境界现前不现前。而起心动念;就算起心动念,也是本体在作用。所以,若离尘有体性,就是你的真心。意思就是:不必借着境界,来引出你的真如自性,真如自性是本来就存在,不管境界存在与否,叫做离尘有自体性,就是你的真心。
【若离尘无体,】离开外面的境界,没有体了,没有体,意思就是刹那生刹那灭,这个无体就是这个,刹那生刹那灭,找不到永恒,叫做无体。譬如说:你贪财,一下贪,到最后又没有贪,这个贪的念头又没有了。你对哪一个人不满,一下嗔恨,经过几天又忘记了,这个嗔恨心又没有了,这个离这个境界无体性啊!离财,没有贪念啊!离这个外面的境界,没有这个嗔恨心了,贪是刹那生刹那灭;嗔恨是刹那生刹那灭;嫉妒是刹那生刹那灭,找到永恒?找不到,叫做离尘无自体性,离尘无体。
【斯则前尘分别影事。】这个是缘起如幻的境界,显现在你的面前,而落到你的脑海里面,是一种影像而已,叫做斯则前尘分别影事。你所见的相,起种种的念头,你取相,其实,取的只是影像而已。就像摄影,照了一张相片,你看的就是那个相片的假相而已,真正的本质没见到,本质是空、是缘起的。说: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前尘就是显现在你眼睛前面、耳朵前面的境界,叫做前尘,过了一会儿以后,就留在心里,变成一个脑海里面的影像。
【此即三番破识中,第三番破妄识无体,】这是C。妄识是无自体性的,妄识为什么无自体性?妄识随生即灭,生又灭,灭了又生,生了又灭,找不到永恒,叫做妄识无自体性。【不特肉团无有作用,不是真心,即使妄想善能分别,亦非真心。又不特】又不只是【此心,三毒诸恶,思想当除,乃至五种胜善功能,亦复不取。】【意识五种胜善功能,皆本经历述:】虽然是意识,不是真心,但意识也有特殊的功能。
【一、见佛相好,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此相就是佛相,佛的庄严相,绝对不是由种种的欲望所生;是由定慧、戒定慧、无量庄严所生,不是一般众生的欲爱心所生的,才有办法像佛的这种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二、闻佛声教,忆持如来,秘密妙严,恒不忘失;】虽然是意识心,可以记忆很多事,恒不忘失。【三、闻法领解,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也有所悟,从外来给他一点力量,他也可以启示。【四、止散入寂,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见、闻、觉、知就是六根。内守幽闲,就像我们闭上眼睛、耳朵也不听,内心里面认为闲着没事,但是,还是起心动念啊!这起心动念虽然是很少,可是,还不是真心,叫做内守幽闲。【五、界外取证,得灭尽定,受、想不行,成阿罗汉。】界外取证,三界外,超三界,得灭尽定,灭尽定的意思就是:五阴的色不影响,受、想不行,就是断尽了,成阿罗汉,就是到想阴断尽,成阿罗汉出三界。【此五种皆是意识,胜善功能,人所难舍。本经欲修佛定,务将意识铲除,以此心非菩提因故。】
【经中佛判真、妄二本,告阿难言:“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跑到二乘人去,乃至【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就是真本跟妄本。他用妄,拼了老命修行,弄错了!【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你煮这个沙,沙不是饭本,你要用这个饭粒啊!才能够煮出饭,米粒才能煮成饭,煮沙怎么能成饭呢?犹如煮沙,沙非饭因,所以,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用攀缘心(即意识),为自性者;】所有众生就是用这个!【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识精元明【(即根性),】虽然就是八识,第八意识,真心带有少许妄的第八意识;但是,它已经接近真了,就是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这个第八意识本来微细,变成粗糙的境界,根身、器界、种子,统统显现出来了。显现出来以后,往内攀不到如来藏性,却一直往外,所以,能生诸缘,就是种种的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一直产生精神跟物质的作用。缘所遗者,却攀缘那一些如来藏性所遗失的东西,如来藏性所遗失的东西,就是妄执、妄分别、妄念、妄境、妄习气,统统叫做妄。这一句的意思就是:无始菩提的涅槃,本来这个清净体是存在的;但是,你今天还不悟,那就先了解一下识精元明,带有一点妄的真心,带有真心的一种妄,就是第八意识。虽然是妄,但是,你只要好好的体会,这个就是第二月了。只要你体会:喔!原来月亮只有一个!即妄全真,妄当体即空,真心就显!所以,暂时先用这个。能生诸缘,这个第八意识演化出来七转识,能生种种的外缘,往内攀缘不到如来藏性,却往外攀缘如来藏性所遗失的东西,没有遗失,好像遗失。
【只因众生,遗真认妄,执妄为真,多依妄本而修,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九次第定就是四禅八定以后,最后就灭尽定,叫九次第定,四禅、四空,最后就是灭尽定。【终无实果。】就是没有达到究竟圆满的菩提果。【第一卷三番破识,破尽无余,阿难方肯舍妄求真,求示寂常心性,惟愿如来,发妙明心(即根性真本),开我道眼(求开圆解),以后十番显见,】十次的显示这个见性,【即指根性为真心。古德云:“显见即所以显心者”是也。】显见就是显真心。【先则十番,极显其真:一、显见是心;二、显见不动;】显示这个见性就是真心;显示这个见性是如如不动。【三、显见不灭;四、显见不失;五、显见无还;六、显见不杂;七、显见无碍;八、显见不分;九、显见超情;十、显见离见。】这后面我们会一一来解释。
【后则二见,略破其妄】,略破其妄就是【(非同破识根本全妄)。】不是破识,是根本就是妄。显见超情,显见离见。【阿难既求示真心,如来不得不与指出,若向众生分上,指出纯真无妄之心,绝对无可指,】因为真心讲不出所以然,所以,只好剖妄出真,这个善巧方便,先用一点善巧方便,还没有大悟以前,【故只得先带妄显真,】为什么先带妄显真呢?因为众生认妄为真,所以,由你所熟悉的来好好的剖析,带妄显真,带这个妄心,慢慢显示真心,【后再与剖妄出真。】哪里是妄?剖析,哪里是真?出真。所以,佛陀真了不起,先用你能接受的方式讲经,到最后,你从自性自己开发、自已悟、自己受益!
所以,【交光法师,喻明此理甚妙:“阿难认识为心,如愚人执石为玉,】执着这个石头,认为是白玉。【不肯放弃,】众生就是这样,平常日用当中,统统是用意识心、情绪心、妄想心、执着心,佛陀说:这个就是妄!执石为玉,不肯放弃。因为众生认识就是这个啊,慢慢来啊!【佛为带妄显真,】带妄显真,这一句话就是慢慢来,给你机会,一下子哪有办法最上乘就是真心?没有办法的!剖妄出真还在后面呢!先带妄显真,有次第性。【指见是心,如指璞说玉,】“璞”就是在石中没有雕琢的玉。【璞虽是玉,尚有石皮未破,其玉不纯,故又为破同分、别业二种妄见,】同分妄见,还有别业妄见。同分妄见就是所谓的共业,也是虚妄的。譬如说:大家统统看到星星、月亮,这个叫做共业所感的世间,看到阿里山日月潭,这个就是共业所感的虚妄的缘起,大家执认:这个就是日月潭嘛!台湾有个阿里山、台湾有个日月潭嘛!小学科目都有这样念。这个在众生来讲,是值得游览、观光的地方;而佛陀说:这个就是共业所感的虚妄假相。一座山,把它推开来,石头、岩石、树木、水、草,一座山慢慢的挖,山就挖没有了,而众生就是妄啊!
我们现在生活也在妄啊,譬如说:诸位!我问你一个问题,高雄市是个大平原,我们住在平地上面,对不对?住了二百万人。一般众生一定答:“对!”。这是错的,不对,咦?为什么不对呢?好!诸位观想一下,现在你把太平洋的水抽干,把台湾海峡的水抽干,当把海水抽干的时候,这海水平均是四千米,四千公尺,当你把海水抽干,有时候到七、八千公尺,就是七公里。阿里山三千多公尺,诸位!当你海水抽干的时候,这个地球如果没有太平洋,水都抽干了,你跑到太平洋的最底下,往上看:喔!原来高雄市是在......往上看,四千公尺那么高的地方!而我们现在看,是因为台湾海峡的水统统布满。所以,我们觉得说高雄就是港都啊,你看!那是因为大海水盖住,所以,你不知道深度有多深,把大海水全部抽干的时候,你要了解,我们不是住在平面,我们是住在高山上啊!知道吗?想清楚了吗?这样你就知道:我们人生活在错觉里面不知道,我们生活在高山,说我们住在平原。不相信你把台湾海峡的水抽干,到最底下去看:喔~~~高雄市这么高!好高好高!为什么?在四千公尺上面啊!对不对?对!所以,观念就是相对的,我们要了解这个道理。所以,我们生活在一个严重的错觉里面,而不自知。同分妄见、别业二种妄见,【如剖璞出玉,光莹焕发矣。”】
【佛为指真心显根性(即如来密因),故说此经。】想要修行,就是明心见性,就是见,眼见,显示如来藏性,好好的用这个不生灭的心性修行,就是如来密因。因此,明心见性特别的重要,特别的重要!万法不离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就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第一义谛。离开第一义谛,不名说法,离开第一义谛说法,名为相说;说法必须与第一义谛相应,第一义谛就是明心见性,即心就是佛。
回向(略)
楞严经 经前十门 10
(在此感恩辛苦为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3称)
第18页,【四、示性定劝实证:】佛开示我们,要用本性修行,本性的定才是实修,示性定劝实修、实证。【凡夫、外道、小乘、权宗,】“权”就是善巧方便,没有究竟实相。【其所修行,各皆有定,】因为定才能显示不生灭的体,三昧力不够、定力不够,无法理解佛所说的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无增无减的境界,境界一晃,生灭心就起,难以理解。所以,要培养深层的定,才有办法理解佛所讲的寂灭真常法是什么。【而悉无究竟者。何也?】为什么?【以其徒慕真修,不谙真本,】“谙”就是熟悉,不熟悉真心的本修因。【全用识心,】在修行,因为用生灭的意识心在修行,这是【错乱修习。】
【如经云:“纵灭一切见、闻、觉、知,】这六根,【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就算你六根不去攀缘六境,如果不了解真心,只是静静的在那边坐着,你所想的那一念,还是前尘所留下来的法尘,这个仍然是分别影事,也就是不实在的,认缘影为自心,就是错用心的意思。 【斯则诸凡夫天,乐修禅而未决择者,所修八定、】也就是四禅八定。 【宁能出此境界?】怎么能够超越用意识心去修行这个境界?也就是说:外道没有一个人了解明心见性是什么;也不能了解真心的不生灭心修行,外道统统不能理解。不能理解用真心作为本修因,当然所修全是全用识心,错乱修习,怎么有办法超出三界的境界呢?
【又云:“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因为他悟的不究竟,认为这个境界就是不分别,分别都无,也不能讲说是色;也不能讲说是空,就是因为这个识,微细的识在作用,不觉察,连这个识都很难观测到,所以,他就叫做非色非空。那么,拘舍离,我们在《阿含经》里面讲过,这是六师外道之一,为自然论者,主张众生的苦乐不由因缘,惟为自然产生者,认为这个是自然产生的,并不是因果法所产生的。则众生的苦乐不由因缘,只是自然产生,这是自然论的外道,六师外道之一,称为拘舍离等,这是外道。昧为冥谛,冥谛就是说:很微细,认为这个就是最初的开始;但是,因为他用意识心,无法探究到真如自性,所以,就立某一个定点,认为一个开始叫做冥谛。这个外道二十五冥谛,我们以前也讲过。
【则知一切外道,所修之定,亦同用缘影之心。】缘影就是看不到相的本空的本质。从这个相里面,再产生一个相来摄取,叫做影像相分;有本质相分、有影像相分。所以,我们看到的,其实是一个影像而已。譬如说:你看到一座山,看,远远的,确实是一座山;那么,就唯识学来讲的话,你看的其实是只有相,假相而已,那个山的本质是木、树木、石头、岩石、水、草所构成的。山的本质你不了解,你只看到那一念的影像,误认为确实有一座山,就一直讨论这一座山,执着以为实在有这么一座山,不知道那是缘起性的东西。所以说:由这个相分的本质相分,起这个影像,而误认为那个就是真实的。因为我们用的就是缘影之心,像摄影机一样的,或者是像这个照相机一样的,拍摄,啪!这一念,我相、人相、众生相,我们脑袋里面统统是影像。本质本来已经空了,那现在摄取本质所缘起的一个假相,又误认为是真实的,因为那一座山,就是你业力所感应的一个依报,本来就是你清净心所影现的,而你误认为是在心外。所以,你看到的这一座山,变成由本质的相分摄影,变成我们脑筋里面的一个影像,一谈到那一座山,喔!很清楚;可是,你认识的只是个假相而已。就像你看到一个人,那个人其实不存在,他只是缘起、生灭无常假相,你误认为那个就是实在的,然后,就一直讨论这个人的爱恨别离、真假是非,做这种没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我们都是缘影,攀缘这个影像,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又云:“一切世间,诸修行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九次第定”就是:四禅八定——就是四禅、四空,再加上灭受想定,叫做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误认为这是真实的。所以,一切世间诸修行人,现前虽然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都是因为执着这个生死的妄想意识心,误认为真实,是平常你用的这一颗心,就是意识生灭心。【是知,诸小乘人,所用之心,亦非真实心。】【又如来咄】“咄”就是呵叱。【破识心之后,阿难云:“若此发明,】如果我现在发现的这一颗心,【不是心者,】那么,我变成无心。说:【我乃无心,同诸土木。】因为阿难不识真心,认为:这个可以思惟、可以推测的,就是我们的心。佛陀呵叱他说:这个是妄想心、妄识!阿难就回答了:如果我现在所发现的能推测的这一颗心不是心,那么,我变成无心,同一切大地的草木一样无心。【兼此大众,无不疑惑!”】当然大家平常所用的,就是这一颗心,佛陀说:这个不是我们的心,糟糕了!那我们的心在哪里呢?无不疑惑!
【大众应摄权教菩萨,】“摄”就是包含。所谓的大众,就是包括这里面当机者,也有权教菩萨。【以始教权乘,全取第六识,】什么叫做始教?要加“大乘”二个字。大乘分二个:一个是大乘始教,一个是大乘终教。始教是讲权乘,大乘的终教是讲究竟实相。就是小、始、终、顿、圆。小教是指小乘教;大乘教分二个: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再来就是顿教;再来就是圆教。大乘的始教就是善巧方便,还在用第六意识修行,全嘛,全取第六识。如果是讲顿教,你千万不要去问人家、别人那个修禅的,禅是不立阶位的。你千万不要去问人家说:喂!你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或者是:你证十信位,是十住、十行、十回向?或者十地位!你问这个修禅的人,他会笑你根本就是外行的!因为禅那个顿是不立阶位的,不可以讨论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信、住、行、向、地,没有这个位次的,叫做不立阶位的。顿悟,即心就是佛,要弄清楚啦!不能外行的当作是内行的人来讨论,禅宗不立阶位的,即心就是佛,顿悟成佛!所以,因此我们要理解。
底下,以始教权乘,全取第六识,【作我、法二空观,】作我空、法空。我空是对生命观的迷茫、人生观的迷茫;法空是对宇宙观的迷茫,人生、宇宙不能空,那么,就是迷!【其所修之定,有入定、住定、出定,】入、住、出,那么,就是生灭,这个绝对不是首楞严大定;首楞严大定,没有入定、住定、出定,自性本来就是定。所以,这个入、住、出定,就知道【亦非究竟坚固之性定。】究竟坚固之性定,入无所入、住无所住、出亦无所出。 【如上所述,终无实果,】【凡外定销,】凡就是凡夫、外就是外道。定销,这个定力失去了,“销”就是失去了这个定力的时候,【或降德贬堕,】“降德”就是无福德了,福报享受完了,“贬堕”就下坠。【散入诸趣;】就会继续轮回。
【或从无想外道天,因谤三宝,直入地狱;】所以,这个谤佛、谤法、谤僧,是非常可怕的罪报。你宁可拿刀子割自己的身,千万不能谤佛、谤法、谤僧。要维持佛教,要了解什么是根本。说:不敬三宝,礼佛无益。连三宝都不恭敬,那这个人就不用讲修行了,心中没有三宝,怎么修行呢?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所以,有一些在家居士就说:我自性就是佛,我不须要皈依三宝!师父问他,就说:你皈依了三宝吗?他说:六祖讲自性就是三宝啊!这个人狂妄无知。我就跟他讲:那你是六祖吗?不是。那你现在是佛吗?不是。不是,就作如此狂妄之语?不皈依三宝。懂得一些皮毛的理论,他说:归无所归啊!没有错,这是理上说的,事上你没有悟啊!所以,回向就是回事向理,不能坏事相啊,只是空谈理论,不可以这样子的!所以,起傲慢、我慢,谤佛、谤法、谤僧,认为不须要三宝,这个小心,会直入地狱!
【小虽不堕,了无进境;】小乘虽然不堕轮回,但是,没有进境,没有趣向究竟的菩提;【权虽略进,】权教虽然善巧方便,略有进步,【亦不远到。】做一下笔记,不远到就是无法达到远处,就是菩提,无法达到究竟的菩提,就是所走的不远、不够远。我们悟的要究竟,究竟就是究竟菩提,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推其病源,皆由以生灭心,为本修因,】所以,一切相都是惑汝真性,一切现象都在迷惑你,让你起这个生灭意识心,所以,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里面讲: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什么?就是见一切相,直下就是空,离一切相,即名诸佛。为什么?你着相,就是生灭的东西。所以,你看了一切相:爱、恨;是、非;善、恶;好、坏,这个都是对立的东西。什么是佛?生灭心跟不生灭心有什么不同?这个差太多了!
把笔放下来,生灭心是什么意思?生灭心是:见一切相,总认为有一种东西可以执着,来讨论它。譬如说:我们看到一个喜欢的境界,就一直贪着,这个叫做生灭心。那佛的心是什么心呢?佛不一样,佛知道内四大跟外四大,本身就没有分别的,譬如说:佛看一棵树,佛就说:我是一棵树。佛看到一座山,佛就告诉自己:我是一座山。因为一座山是地、水、火、风、空,我们这个色身也是地、水、火、风、空,对不对?众生不一样,众生是:我是我;山是另外很遥远的一座山。佛看到河流,就是我是河流。因为他就是把这个大无我的般若智慧,融入任何一个时间、空间,不产生内在的矛盾、思惟、执着。也就是:什么是佛陀?佛陀就是:般若的智慧心,可以融入任何的时间、空间,不起执着、不起分别,恢复原来如如不动的状态。佛看到大海,佛就说:我就是大海。佛看到一棵树,就说:我就是一棵树。佛看到一根草,就说:我是一根草。所以,我们要有正确的观念,意思就是说:里面跟外面都是元素所构成的,其实是平等的心性,没有任何的执着跟分别。
我们要有正确的观念,如果说执着,譬如这一根草,就说:我是一根草,这个就众生相。如果这根草自己说:我是大草原。这个根草自己就是大草原。我们现在也是啊,如果把我们的胸量一直放大,像虚空一样,那么,就是平等啊!什么叫众生?在佛经里面,佛比喻:什么是众生?把一个烧杯装了水,拿一根针,放下去,dū......这一根针,诸位!能不能溶化呢?不行!一根针放在清水里面,它没办法溶化,就是我执、我见的人,没有办法融入整个环境,他是永远就是这样一点点的生命观,一点点而已!
好!佛就比喻,譬如说:这一颗是盐,左边是盐巴,右边是一根针,放入水中,它不会溶化;左边是盐巴,好!这里也是一杯水,把它放下去,盐巴会不会溶化呢?会的,盐巴会溶化。虽然说:牺牲了自己的盐巴的相,但是,整个水分子里面,都含有什么?含有盐分,知道吧!所以,真正境界高的修行人,也就是说:把无我的精神,融入任何一个时间跟空间。 所以,一根草要讲:我是大草原;不能讲:我是一根草。是不是?就像讲:我是谁?我就是整个宇宙,宇宙就是我。这样子的以无所住,无量无边的一直扩展开这个般若智慧的时候,你的生命会完全不一样。 因此,我们因为不能用无我的心,融入任何的时间、空间,所以,我们一直做凡夫,而且还做得很快乐,从来不觉悟的,从来不觉悟,我们稍微有一点点才干,就狂妄得不得了。如果我今天不学佛,我看也是那一根针,沉到水里也不会溶化,我现在是这一颗盐,我们很渺小,但是,我们把它融入整个时间跟空间,用般若的智慧、用无我的精神,生灭心就立刻歇即是菩提。我们因为不知道扩张自己的胸量,老是死执不放,当然没办法解脱。皆由以生灭心,为本修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也。】
【经中阿难请定,如来首先三番破识者,即是决定,令舍生灭识心,撤去大定之障碍,】大定的障碍。所以,我执、我见、分别,都是很大的障碍;还有我慢、我贪、我爱、我见,统统一个“我”。【后乃广显见性,不生灭、】我们的真心是不生灭的;我们的真心是【不动摇,决定令悟自性本定,依真常根性,成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四卷末云:“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念销落。”】“弃”就是放下。如果你肯放下生灭的意识心、缘起的、无常的假相,你真的肯放得下。“守”就是安住于,“真常”前面加二个字:“自性”的真常,或者是真常的“自性”。如果你肯放下我执的生灭心、生灭无常的假相的外境,安住在真常的自性里面,那么,这个常光就会现前,你般若的智慧光明就会现前;问题就是你肯不肯舍?
那么,根、尘、识心,应念销落,为什么会应念销落?诸位!守住真心有什么好处?诸位!常光为什么能现前?了悟到什么?根妄、尘妄、识妄,三种皆是妄,放下即真!所以,六祖讲:万法无有真,离假一切真。万法无有真是什么?六根是缘起;六识是缘起所影现的意识心;六尘也是缘起的、生灭无常的假相。那么,根是妄、尘是妄、识还是妄,既然根、尘、识皆是妄,就不应着,就统统放下!应念销落。所以,懂得过生命的人,就是懂得放下的人。
【乃至“云何不成无上知觉?”】如果你肯这样守住真常自性清净心,怎么会不成佛呢?云何不成无上知觉呢?【五卷偈云:“如幻三摩提,】什么叫做如幻呢?如果你体悟到缘起如幻,自性本来的三摩提,就是定,【弹指超无学。”】“弹指”就是刹那间。六祖讲:悟则刹那间,迷则尘点劫。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要听经闻法?在等待那一念刹那之间,于刹那间即见永恒。为什么要这样子,在那边吃苦,坐在台下,一片一片的DVD、一卷一卷的VCD,这样一直看过去呢?吃苦有什么目的?就是等待明心见性的因缘。如果你前面都没有这样子下功夫,后面当然没有任何的因缘。所以,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此皆指示凡、外、权、小,令修真常性定,得证真实圆通也。】
【六卷文殊承命选择,偈答如来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说: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真正的教体是什么呢?清净在音闻。就是在你日常当中的音闻啊,你只要:动、静,统统知道那是如梦幻的,你要记得!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这个“闻”,底下加一个:性,从闻性下去解开来。闻根就是耳根,你只要于一切动、静如如不动,好好的听一切音声,赞叹声如如不动;毁谤声如如不动;善如如不动、恶如如不动。说:闻谤不忧,闻赞不喜,八风不动,是名修行。这个闻性。所以,你的耳朵,不要去闻一切是、一切非,统统如如不动,诸位!你就是一个接近真的在修行的人。
所以,再讲一遍:这个娑婆世界的真教体,统统在音声里面体悟,你想要取这个三摩地的定,实在很简单!你只要在闻性当中体悟,体悟什么?于一切动、静的音声,统统如如不动,你就能体会六根也是这样修,眼见一切色、空,也是如如不动;耳闻一切动、静,心还是如如不动;鼻嗅这个香、臭,还是如如不动;舌尝任何的味道,心还是如如不动,就是同样一颗真心。但是,娑婆世界耳根比较利,所以,由耳根来体悟那个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真心最快!
【又云:“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微尘佛是无量诸佛,都是选一根,进入不生不灭,这个不生不灭扩大到最后,全修即性,推广到七大、整个宇宙,无不是清净自性所影现的,从这里入,从这里解脱。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没有第二条路,就是要明心见性;没有见性,不可能成佛!【乃至结云:】最后,【“但以此根(耳根)修,圆通超余者,】超过其他的修学方式。【真实心如是。”】你想要体悟真心吗?这个就是道理,我现在告诉你的:就是圆通的耳根。告诉你:真实心就是在这个地方体悟。
【以上诸文,皆是曲开巧修之门,指示性定,第八卷如来详列历证之位,皆欲导其深入,】“抵”就是达到,【抵于实果而后已。】达到了真正的实果。【佛为示性定、】佛指示我们:要用本性修行、要用根性修行。意思就是:你千万不要有太多的情绪作用,那些都是意识心;就算你今天见、闻、觉、知统统隔离,你内心里面动荡,你那个还是意识心。你这个意识心如果不除,从年轻人修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到你死的时候,都不知道怎么死的!什么是如来的首楞严大定,闻都没闻过,因为不听嘛、也不闻嘛!也没有这个善根、也没有因缘。或者是听某一个法师,或者是某一个道场,就先入为主,就是捆死自己!不听不闻,当然就不能证,没有这个因缘嘛!所以,诸位有这个因缘,当然很庆幸说:喔!原来修行要从本性下手,不是只有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解决啊!念南无阿弥陀佛是对的,记得!用清净心念佛,即心就是佛,这是不二法门的。【劝实证,故说此经。】这是起教因缘(别),第四个。
【五、销倒想除细惑:】“倒想”就是颠倒妄想,叫做倒想。众生都是颠倒妄想,所以叫做妄觉妄知;为什么佛称为正觉、正知、正遍知呢?他就是有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般若智慧,我们没有,众生没有!是不是? 所以,销倒想除细惑:【良以众生,元明失照,】本来的光明失去光照,般若的照没有了。【妄识纷糺,】这个念糺jiū,等同纠察队的“纠”,纠缠在一起的那个“纠”。妄识纷糺,缠绕在一起叫做纷糺。【或迷心在身内;】认为我们这个心在身内。【或认法居心外;】或者是二乘人固执因缘法,(【或固执因缘,】)【而系缚权宗;】权宗就是不究竟,还逗留在善巧方便的因缘法。或外道谬执自然,(【或谬执自然,】)执自然就是外道;执因缘就是二乘人。【而驰骋】“驰骋”就是奔走,往外拼老命的追,奔走【外计;】往外奔走。【皆为倒想,足障真修。】是会障碍我们真修行的。
【斯经第九番显见超情,正遣因缘、自然,二种妄情计执。】遣二乘人的因缘法,所以,以前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那是佛为了让众生直接体悟现前当下,让你受益,你现在讲究竟的真心,大家听不懂。 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六十二岁才开讲《楞严经》呢?因为因缘不具足,小乘根器只能慢慢慢慢的培养,慢慢的培养......《楞严经》是连证阿罗汉果都听不懂的,所以,你坐在底下听不懂,是很正常的,不要一直捶心肝:我为什么听不懂......那很正常的,当然听不懂啊!你不要一直讲:why?Why?没有什么why不why,why?没有的!这个本来就是无上甚深的一部宝典,是相当有境界的一部经典。所以,听不懂正是熏习的时候,千万不要跑、不要走,听不懂,坚定:我就是要听那个不懂的!这个观念就对了!听不懂,才会慢慢去突破嘛,喔!以前错误的观念停顿在哪里,你就愈来愈进步......是不是?所以,诸位!辛苦的坐在底下是对的,这个选择是正确的!
好!底下,【约如来藏不变义,以破因缘;约如来藏随缘义,以破自然;】自古以来都是用: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后面师父会谈到,我再来发挥一下,我可以理解祖师大德用心良苦,是一直让大家认为说:如来藏它是不变。祖师大德的好意是说:要让你体悟那个不变的本体;但是,这二个字刚好严重的错误,这不变义,就会变成一种自性见,让一切修行人会趣向:我要找一个不变的东西!这个观念就坏了!会十年让你没办法开悟。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一句话,会误导很多的众生;但是,一切的祖师大德都用这四个字,我可以理解祖师大德的慈悲,他是希望你能够体悟。
所以,这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就要看个人的程度了。初学佛法的人,看到这个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很容易理解的;等到修行到某一个阶段的时候,他会突不破,他会一直拼了老命,想要找一个不变的东西,刚好严重错误!趣向圣道亦是邪,法本来就没有来去的东西,如果说不变,如来藏性如果不变,那怎么样起作用?他说:作用叫做随缘啊!诸位!那随缘就一定要变啊,怎么会不变呢?不变的东西怎么能随缘呢?这个没有悟,实在是怎么样......就是你出家十年、二十年,都弄不懂这个到底问题出在哪里?这个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会让人堕入无始无明,我就是这个四个字弄了十年,突不破,十年!
后来:喔!知道了!随缘显现;显现,一切随缘,讲不变随缘,叫做善巧方便;不变义,那就变成一潭死水了,怎么起作用呢?诸位!体如果不变,一种东西不变,那怎么能够相用呢?怎么起大作用呢?有一种东西不变,那怎么起作用呢?所以知道,这不变的东西不能讲不变。是不是?它存在,但是,什么时候显现不知道,就是随缘显现。所以,因此我们要了解,这是中国祖师的名词,打开三藏十二部经典,佛没有讲过这一句话: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佛陀从来没有讲过这一句话。 约如来藏不变义,以破因缘,二乘人执因缘法。约如来藏随缘义,以破自然,就是外道所执的自然。我们就认定,祖师大德是善巧方便,不过,你应当知道,体、相、用一起讨论,那当然就不能有一种东西不变;但是,也不能说有一种东西在变,因为万相本空,是绝对的心性在作用,悟了,体、相、用,三就是一;迷了,体、相、用,一就是变成三。
底下,【会四科一一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双非因缘、自然;】也就是:非因缘、非自然,这个“非”要用二次,非因缘、非自然,就是非二乘人所讲的因缘法;非外道所讲的自然。(未完)
(文章转自梵音极乐 2019-05-26)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楞严讲解72: 我是谁?我就是整个宇宙,宇宙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