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佛学心语 >> 知识问答
佛学心语
楞严经讲解259:佛有交代,不管什么再来人一经认出身分,就必需入涅槃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09-09 16:03 点击 115 次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前二十四圣) 10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850页,倒数第三行。【辰二  详喻感应道交  分二  巳初  先以二人为喻  二  再以母子为喻  今初】经文:【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就像一个人,甲如果专忆,乙如果专忘,那么,这二个人,若逢不逢,若见非见,有碰到就跟等于没有碰到一样,看到等于没看到一样。【此明单忆无益。譬如现在世间,有二人,指亲友之属,一人专心为忆,忆念此亲友,一人专忆他务,忘其亲友。如是指上一忆一忘,由此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若逢或见,对专忆者言;不逢非见,对专忘者言。】二个人的另外一个人来说。【二人,譬喻佛与众生,忆即忆念,记持不忘曰忆,系缘不舍曰念。】用这种方法看起来最辛苦;但是,收到的效果最好,看起来好像是最基本的,只要记持不忘,只要系缘不舍,这个叫做精进。【一专为忆,喻佛念众生也;一人专忘,喻众生不念佛也。佛专忆众生,有二种意:一、佛具大悲愿故,观见一切众生,与我本来同体,我今已成正觉,已得涅槃,众生尚在轮回,不了生死,故运大悲愿,专忆众生。二、佛具平等心故,佛在因地,】因地就是在发愿的时候,发愿的时候,开始实践他的诺言,开始修行,这个叫做因地。这个因地有分理跟事,理就是说:了解自己就是佛,所以,发这个佛的心;可是,事相上还不是佛,事相上就必需一步一脚印来修持。所以,理因跟事因不一样。


    佛在因地,【为菩萨时,尚念念不舍众生,况今成佛,视大地众生,皆如一子,】诸位如果有这样的大悲心,你就可以原谅那一些愚痴、所有的众生.。所以,在座诸位!你一定要学一个健康的心态,什么叫做健康的心态?你来活到这个世间,你一定会看到一些你很不喜欢看的众生,他那个行为举止,好吃懒做,或者是到处说是说非,或者那一只嘴巴完全失控,你一定会看到一些众生的身口意的举止很不如法,或者是很不合,跟佛的法不相应;但是,你必需要调整你的心态,在这个世间,他叫做正常,一定要调整你的心态。你没有能力去改变世间所有的众生,活在你的心目中的标准,你要活得快乐,必需用更宽广的心态,来面对千差万别的众生,这样你才有办法走完下半辈子,否则你会活不下来!你一直想去改变他……一直想去改变他,你有多大的能耐想去改变一个人?一个人那种固执,我执、我见,那一种分别心,卡在一个观念里面,谁都没办法!在这个世间,如果自己不改变自已,佛现在你的前面都没有用,记住师父这一句话。视大地众生,皆如一子,要有怜愍心。【故以平等心,专忆众生。】所以你必需要有一个健康的身心,心灵绝对不要去受众生的影响,众生是是非非、来来去去、增增减减,在如梦幻泡影的世界里面,他不能见到真相,也就一定会迷于假相跟妄相,这一定的道理。


    851页,中间。【众生不念佛,亦有二种意:一、众生障重故,为惑、业、苦三,】这个“惑”,就是无明的另外一个名相、名词,叫做惑。无明叫做惑,因为没智慧,没智慧就去造业,造业就继续去受苦;受苦了,在这个苦中又想解脱,不但不懂得解脱的真理,又继续去造业。譬如说一个人身上没钱;我随便举个例子,没钱,那想想看,那我去贩毒,去贩卖这个毒品。这个他也知道,贩卖毒品,残害人家身心的健康,让人家家破人亡,他知道自自不好;可是,为了赚一点钱,好!去做这个非法的、不好的业,去贩卖这个毒品,造了这个恶业。造了恶业,不小心夫妻都染上了这个毒,染上这个毒,你常常在电视上可以看到,苦不堪言,苦不堪言,又没有正当的职业,又去借钱;去借钱到处碰壁,人家不给他,又起惑、起瞋眼心、又起无明心,无明心,不重操旧业又没有收入,生活在这个现实生存的残酷的世界里面,没钱怎么活啊!没有钱,等于鱼没有水一样,鱼没有水不会活,人没有钱怎么活?对不对?俗话说:钱水,钱水,没有钱怎么会有水?没有水哪有钱?钱水。


    所以你看,这个惑、业、苦,他就是一连串的迷惑,继续去造业。后来那个孩子也出生了,这一对夫妻,孩子也出生了,孩子也出生,怎么样?他(子)不睡觉,他用毒品给孩子吃,他(子)不睡觉,用毒品给孩子吃,你看这一对父母亲!迷惑了,为现实的生活所逼迫,去贩毒造业;去造业以后,本身也染上毒品,夫妻都染上毒品,生了一个儿子,苦了,苦不堪言,因为到处碰壁,又迷惑了。二个人不好好的学一技之长,少钱也不赚,大钱赚不了,又继续迷惑,迷惑继续造业,造业继续受苦,一直重复的轮回,永无止境和休歇。所以众生想要解决这个痛苦;可是,他没碰到善知识,不知道要止恶、要行善,所以,这个苦停不下来。六道轮回的苦就更苦了,不是今生今世的问题。所以,惑、业、苦……【缠缚不脱,于人天因果,尚不肯修,何况念佛法门,故不念佛。二、众生智暗故,于此念佛,殊胜妙法,可以断烦恼,了生死,成佛道,现生念佛,能断一切烦恼妄念,临终往生,横超三界轮回生死,既生彼国,圆证不退,疾成佛道,不生信心,不愿往生,故不肯念佛。】


    【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如是二人,即喻上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佛以大悲愿力,常念众生,游化娑婆,乃令众生,若逢或见,如弥陀化身为丰干禅师,在浙江台州,天台山为比丘,人皆不识,此即若逢等于不逢,或见成为非见,都由无念佛之力,及求见弥陀之愿故也。】【丰干禅师是弥陀化身,出自寒山之口。丰干,在天台山国清寺,住在碾米房,】这个碾米就是把它压这个谷,脱这个谷壳、谷皮的工具,叫做碾米。当时候机器没这么发达,我们现在米一放进去,壳自己就脱了,现在的技术高超,科技发达,以前很辛苦的,有的用拍打的。【常骑虎出入,众不知其为何许人。】这个骑虎出入还第一次听到,大概只有他,我到现在为止,看这个Discovery或者是看这个国家地理频道,或者是旅游频道,没听说过有人骑虎的。有,有人骑虎的话就是照相,去养了一只老虎,很乖很乖的老虎,就照,照一次相,站在老虎的旁边;或者骑上老虎,照一次几块钱几块钱,在中国大陆有看到。那么,骑虎还出入,表示这一只老虎统统听他的。众不知其为何许人。


    【一日,丰干邀寒山、拾得,同朝五台。曰:与我同行,是我同流,不与我同行,不是我同流。寒山问曰:汝朝五台作甚么?干曰:朝礼文殊。】朝礼文殊菩萨。【山曰:汝不是我同流,】你不是我同流,【我不同去。于是干独行,至杭州,适有闾邱胤,候补多年,】这个候补就是未列入正式的名单,等到有缺额的时候,再行补入的人,叫做候补。就像我们的弥勒菩萨,一生补处佛,候补佛。候补多年,【家贫破产,是时省府,派任台州府知府,】这个知府,是旧的时代一府的行政首长、长官,类似我们现在的县长。【忽患头痛之病,调治罔效。】罔效就是无效。【丰干特为造访,阍人】阍人就是守门人,这个守门人,【拒绝不见。】说:不准,不可以!【干曰:我特来救他命,为何不见?阍人入报,闾】这个行政首长,这个闾【即延见。干曰】丰干和尚就说:【汝何病?闾曰:头痛欲裂。干曰:取水一杯,吾为汝治。乃为持咒讫,以水置手心,向其头三扑,】啵啵啵,拍一下,轻拍叫做扑,轻轻拍,【即时痛止。】喔!这个有来历的了,有这种功力的,哪一个不信佛力呢?是不是?


    【遂即感谢,叩询大师法号?住何寺庙?答曰:】丰干和尚就说:我,【名丰干,住台州天台山国清寺。闾曰:寺中如大师道行有几人?】像你这么有修行的大师级的,有几个人这么样有修行的?【干曰:我无道行。】但是,【寺中高僧,如文殊化身之寒山子、普贤化身之拾得,皆在国清寺内,游化我国。闾即备礼酬谢,干不受而去。】他不接受这个礼。【闾到任三天,即到国清寺进香。问知客僧,寒山、拾得二大士何在?烦陪往拜见。知客曰:此二人是疯僧,】是疯僧,【大人有何吩咐?闾曰:有欲礼拜。知客曰:可唤之前来。闾曰:不可!自当往拜。遂陪至厨房,寒山、拾得,正在灶门烘火,】我们现在讲的:天气冷了起火取暖。【二人且语且笑,人皆不识,】因为他也不能讲这二位是什么菩萨来的。【所语何义。】没有人听得懂,大家也不了解他们二个。所以,菩萨来示现的,你一定不可能知道,不可能知道。


    【知客呼寒山、拾得起来,大人与汝说话。闾一见即就地顶礼,】二人:怎么礼拜我呢?【二人即奔走。】不接受,怕折福。是不是?【闾追之,至寒山岩】寒山岩,那个寒山岩刚好二人可以进入。到寒山岩,【二人入,寒山回首曰:“贼!贼!贼!丰干饶舌】饶舌就是【(多话也),弥陀不事,礼我何为?】哎呀!你眼前那个就是阿弥陀佛化身的,礼我们干什么呢?还来顶礼我们?意思就是:弥陀不懂得顶礼,却来顶礼我们二位。【闾趋视岩中不见。】进去那个岩石当中,就看不到了。【寒山、拾得,自此遂不复出焉。丰干亦从此不回国清,圣人应化人间,既经泄露,不能再留。】在座诸位!这个就给我们很重大的一个警讯,跟正确的观念,我们在这个末法时期,没有办法分辨圣凡、正邪,只要你记住!修行,依法不依人,就能分辨正邪。再来,如果有的人,开口闭口就一定讲:他是观世音菩萨来化身的;他是地藏王菩萨、文殊菩萨;或者是弥陀佛、大势至菩萨;或者是弥勒佛再来的;尤其是大乘的这个国土,这些传言就特别多!没有一点能力的,到处开口闭口就说他是观世音菩萨附身;他是观世音菩再来的;他是观世音菩萨代言人,这些你统统要远离!不是再观察喔,不需要观察!“我再观察。”不需要观察,直接就离开!


     我们这一段,你就知道,佛有交代的,一经认出你的身分,你是什么再来人,就必需入涅槃,就必需入涅槃,不能久留世间。所以,真的圣人来示现的,一定不可能让你看得出来。所以,只要在法会的期间,我看有什么流浪汉啦,或者是脸都黑黑的,穿的那个衣服好几天没洗,走过来还有一股香味,我心里就会想:因为师父经典看得很多:这个会不会是菩萨再来的?如果是菩萨再来的,对他不礼貌就惨了,完蛋了!所以,我都会招吃呼他:吃饭啊,吃饭吃饭!他们都说:慧律法师很慈悲,很慈悲!为什么?这个要万一是菩萨再来的话,这个真的就要踩煞板了:阿弥陀佛!惨了,得罪圣人就很麻烦了!是不是?一动就是经过几万劫、几千万劫的,这个菩萨可不能跟你开玩笑的,造这个恶口!是不是?师父啊!人家来掀我们的桌子,怎么办?没关系!人家来掀我们的桌子,我们再把它掀回来,回归原位就好,没关系,说不定也是菩萨来示现的。【闾在山中,检查事迹,乃于山上石岩竹木,及乡间墙壁上,抄录二大士诗多首,皆是佛法,讽世之意,现刊行于世。录此因缘,以证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之事实耳。】


    853页。经文:【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这个文字简单。你只要二人相忆,念了,愈来愈念愈深,如是乃至,从生到死,都是形影不离,有形就有影,有影子就形,不相乖异,乖异就是背、背叛。【此明双忆不离。二人相忆,二忆念深:自可相见相亲,不相舍离,乃至生生同于形影;喻生佛念同,】众生跟佛的念是相同的。【众生念佛,如佛念众生相同,久忆不忘,一切时,一切处,佛不离心,乃至尽形寿,亦所不忘也。如是乃至,从今生以至他生,同如形影,不相乖违离异。乃至,超略词,】超略。【不但今生常得见佛,乃至往生之后,常随佛学,同于形之与影,不相违,不相离也。此形影不离之喻,有二意存焉:一、喻众生念佛,必得见佛,生佛不相舍离,】合底下的意思,【合下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也。二、喻众生念佛,必得成佛。因果不相舍离,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如大势至菩萨,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在座诸位!注意那个无生忍,不是注意那个念佛心,注意那个无生忍,无生忍就是:你念佛就是要念到三昧的功夫,无生忍就是三昧,三昧就是无生忍。换句话说:任何一种修行,就一定要证入无生忍,包括念佛。那么你看看,所以说:怎么可以说念佛可以散乱心念佛呢?怎么可以把这个念佛的功夫,看成随随便便呢?怎么可以把念佛看作是老太婆比较适合呢?在座诸位!以念佛心,入无生忍,这个可不是老太婆啊!如果你真的有老太婆那一种功夫,死心塌地的功夫,也算不错,应该赞叹!有的年岁大的老太婆,对不对?她全力以赴的,把后半辈子剩下几年的时间,全力以赴的念佛,这个还是值得赞叹。【在极乐国中,辅助弥陀弘化,及辅助普光功德山王佛,次补佛处,即念佛必得成佛,因果不相舍离也。】


    【巳二  再以母子为喻】经文:【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上科二人之喻,亲友犹疏;】“疎”就是距离比较长、比较大。【此科母子之喻,骨肉更亲。上五句同前,】意思就是说:【喻单忆无益,】只有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子忆母,那有什么用呢?对不对?【下四句同前,喻双忆不离。又首三句,合前一专为忆,次二句合前一人专忘。如来母也,众生子也;世间慈爱最切者,莫过于母亲,子不听教,犹复念念不舍。子若悖逆,】悖逆就是违背正道,犯上作乱叫做悖逆。子若不孝,悖逆父母,【忘恩负德,种种不孝,母念或衰,】母亲的念头也许会衰退,【心生悔恨,】说:唉!生到这种不孝子!【佛念众生,更过于母,】因为他是佛。【逆恶重者,佛念更深。又母念子,慈止一世,】母亲念这个儿子,只限于今生今世,叫做慈悲心止,就是那个“只”,只限于今生今世一世。【佛念众生,慈心无尽,世世相随,无有退转。此云十方如来,怜念众生:怜者哀怜,念者护念,众生久在轮回,备受诸苦,故为佛之所哀怜;虽在生死,佛性不失,又为佛之所护念。《三昧经》云:诸佛心者,大慈悲是。慈悲所缘,缘苦众生,若见众生受苦恼时,如箭入心,欲拔其苦。如母亲见子受苦,忆念之心更无有异也。】


    【问:前二人一专为忆,喻弥陀念众生;一人专忘,喻众生不念佛;云何此云十方如来耶?答:此有二意:一、即指弥陀一佛。以三世十方,有无量弥陀故。《观经》云:从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于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故曰十方如来。二、通指十方诸佛。谓不唯弥陀一佛,悲愿如是,即十方如来,怜念亦然,正显佛佛道同故。】如果儿子逃逝,那么就比喻……【若子逃逝:喻众生不念佛,堕恶趣,受极苦。】在座诸位!经典里面讲:失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如爪上土。释加牟尼佛在说法的时候,随手抓了一把土,告诉弟子:这辈子得到人身有多困难呢?就像我手中这一点点土。那失去人身呢?就像大地土。所以,简单讲:这一辈子不修行的,要不堕恶趣的,很难!每天那个贪瞋痴,对不对?这个账就算不完了!再来,加上嫉妒、好吃懒做,对不对?一点长进都没有,所以这个堕恶道机会就很大,受极苦!


    【虽忆何为:喻佛念众生,单忆无用,不能成益。问:“逃逝与上专忘,同耶?异耶?”答:不念佛不能见佛,虽遇佛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不蒙法益则同;】一样的,都不受用。【而异者,此人专忘,但是不肯念佛,佛若忆念,或可发心,而能成益。此逃逝,非唯专忘,或且谤佛,以不信招愆,堕落三途,佛虽忆念,亦复何为,即言无益也。如城东老母,佛有意往度,彼不信佛,不愿见佛,逃入房中。佛以手指壁,壁如玻璃,】透明的。【复以二手遮其眼,】这个城东老母,用两只手又遮到她的眼晴:我就是不想看佛!【还不愿见佛。此足证单忆无益也。】在这一点,你就晓得,度众生尽力;但是,众生能不能接受,就要看对方的态度,佛法它没办法勉强的。所以,我看到了很多的母亲或者是父亲,很想让孩子学佛,想尽办法让孩子学佛;可是这个孩子一点善根都无,一根菜都不吃,还批评佛教。所以这个母亲、父亲很担心,只要一讲,“哎呀!那个都是迷信的啦,学佛、念佛,肚子会饱吗?”他就是用种种的语言来搪塞自己,这个叫做因缘不具足。


    所以,这个变成说,我们不能说人家不对,现在就要看你接受的程度。对不对?我们能够接受的程度。这个我实在信不下去!实在没办法。然后他们就开始批评,因为道理讲不通;你看啦,你们那个法会花了钱!就开始毁谤佛教:你看,那个法会花了那么多钱!是不是?超度,超度,是谁看到啊?超度?对不对?花钱就可以超度,那我们有钱的人就可以超底了?我说:你误会了!法会的重点,它是借重这个因缘,让所有的阳间的后代的子孙,有因缘来接触三宝,接触三宝以后,他在诵经、在庄严的仪式,或者在梁皇宝忏里面,看到哪一句觉得很受用,或者是觉得说,哪一部经典讲得很有道理,就是因为这样子的因缘来入佛门,继续来护持,这个是站在阳间的角度。就是说:我们办这个法会,叫做冥阳两利,因为我们的祖先往生、亲朋好友往生,我们借此因缘的法会,来亲近三宝、来认识三宝、来感受三宝,是借重这个因缘来度他,法会的重大的意义在这个地方。平常叫你来,你不会来,或者亲戚往生了、你的爸爸、妈妈往生了,举办一个法会,你才有机会来,来的时候:哇!师父对我们很好!还有看了法师:哇!这个出家人真的是有威仪,非常有威仪!


    所以,法会它重大的意义,它就是这样子。是一般人他不懂得法会的重大意义,他以为来,敲敲打打念一念,付了钱就了事,以为这样叫做超度。所以,冥、阳要两利,站在阳间的人来讲,他是借重这个机会,来聚集这些后代的子孙,由种种的事相来感化他,乃至看了经文、一句咒语,或者是回去梦到,夜梦吉祥,他一下子就进入佛门!所以每一个人进入佛门的因缘不一样,简单讲:举办大法会,就是要让大家契入这个佛门的因缘,制造这个因缘,使这个老参的更加的精进,使这个初参的有机会碰到正法。


说到这个超度法会,这个太多人感应了,水陆法会的时候,如果说,这个十几年来,讲堂的成立十几年来,只要一到法会,它就会有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就是你把这个亡者的名字一写错,晚上就有人来告诉你:你把我的名字写错!第二天去看,真的写错!这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所以,按照经典来讲,我们念了七分,亡者得到一分。因此这个法会,它的重点还有一个,最后一个重点就是:师父把收集的钱全部去印《楞严经》,再把这些功德回向给所有的亡者、回向给所有的在世的,给他消灾解难,因为他护持正法。这个我们讲堂有二次,叫做冥阳两利,一、叫做法会期间的冥阳两利,师父刚刚有举例子;再第二次,集中所有的钱,扣掉成本,集中所有的收入,再做一次的印很多的经典,再第二次回向,所做的事情,答案统统是冥阳两利。今天听师父这样开示,你才知道说做法会的重大意义,是这么样子的用心!对不对?


    856页。【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上二句合前,二人相忆,二忆念深;下二句合上,生生不离,此则双忆成益。子若忆念母亲,能如母亲念子之心,心心相契,母为慈母,子成孝子,不但今生,母子不离,乃至经历多生,母子之缘未尽,不相违背远离(二字皆去声)。子是众生,母是佛,众生若能忆念如来,犹如如来怜念众生一样,则生佛感应道交,自然生生世世,常得见佛,常随佛学,不至远离。彼佛既教念佛三昧,又举疏、亲二喻,】“疎”就是朋友,“亲”就是母子,前面二种比喻。【盖欲念佛众生,念佛之功,渐次增进,日亲日近,非特见佛可必,而且成佛有望矣!】


    【辰三  法合显示深益】经文:【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此下法合。但合双忆不离成益,不合单忆无益。上二句重在心字,必要心忆心念,以拣口念心不念也。忆则记持不忘,】但是,【有时间断,忆即暂念;念则系缘不散,念念相续,念即常忆。若众生心常忆佛,心常念佛,将佛印在心中,念兹在兹,时刻不忘。慈云忏主云:凡涉历缘务,而内心不忘于佛,谓之忆念。譬如世人,切事系心,虽经历语言,去来坐卧,种种作务,而不妨密忆,前事宛然。念佛之心,亦应如是。若或失念,速速摄还,】速速摄还就是重新再来。以前有人修行,有的一次念一百声,阿弥陀佛……心念,数到七、八十的时候,忘记数到几句了,把这七、八十统统作废,再从第一句开始念,阿弥陀佛……他不拿念珠,你也念佛,同时心记数,念到四、五十声,散乱心又来了,把这个四、五十声又当作作废,他就这样,一直重复的这样训练,很快的就把这个妄念摄回来。速速摄还,【久久成性,任运忆念,不劳作意。又复心起妄念,即便念佛,以真念而敌妄念,妄念自消。若见他人受苦,以念佛心,怜悯于他,愿其离苦,如是相续,念佛系心,能办一切净土功德。此忆佛念佛,有事有理,前虽已明,此更略说:若事忆念,则专心注意,毫无杂缘,能念所念,心佛分明,唯此一念,更无余念,念念相续,成就定力,《起信》所谓:以专意念佛因缘是也。若理忆念,则以妙明心光,圆照自性,能所一如,心佛不二,唯此一缘,更无他缘,湛寂灵明,成就慧力。】所以,你看,念佛跟禅完全没有两样,即心就是佛。


    【《起信》所谓:虽念亦无能念可念是也。如上所释,事理二种忆念,普被三根:若是上智,则专修理忆念;或有钝根,则专修事忆念;或有中人,则先修事,然后入理;皆随机宜,未可一概而论。】【现前当来,必见定佛:】这个字有一点颠倒,(新版已更正)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现前见佛者,于现在生中,念佛功纯,或于梦中见佛。】那个师父就就很多次了,应该不计其数了。那就梦中见佛了。【《法华经》云:若于梦中,见诸如来,坐师子座,围绕说法等。或于定中见佛,《大集经》,克期取证,定四十九日,文云:若人专念一方佛,或行或坐,至七七日,现身见佛,即得往生。又《般舟三昧经》定九十日,文云:若人自誓九十日,常行常立,一心系念,于三昧中,得见阿弥陀佛。】但是,这个修行,这有一点……不是一般人有办法的,有一点在卖命,卖命。所以,师父主张细水长流,时间睡少一点,不要说不睡,然后每天正常的生活运作,好好的用功,然后细水长流,时间要走得很长远。那么一般大部分要修般舟三昧,大部分都是出家人,出家人,这个我们也看过,吃尽了苦头,吃尽了苦头!


    【《观经》云:“无量寿佛,相好光明,遍十方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禅观中,皆得见也。庐山初祖,远公大师,一生三睹圣相,至第三次,见佛身遍满虚空,自知往生时至,遂集众告知,前后见佛之事,乃谢绝诸缘,精进念佛。果至其时,告别诸弟子,跏趺念佛往生。】这个当然是……庐山慧远大师当然就是的上品上生,像这样都是上品上生,没话讲的!【亦有现前念佛声中见佛者,如《往生集》云:昔葛济之夫人,一心念佛,家贫终日织布,机梭一掷,】这个梭,我们常常讲:穿梭。是不是?用来织布的横线的织布用具,这个梭。为什么这对这个印象很深?因为我们一个黄同学,小学的时候一个黄同学,他妈妈就是用这个在织毛线。所以,我一看,原来是这个。机梭一掷,这一投,投,然后啪啪,一横,【一声佛号,】阿弥陀佛……【频年行之不倦,】“频年”就是年年,长年累月叫做频年,用现在的名词叫做每一年,都是这样做。频年行之不倦,就是没有怠惰。【其夫信道教,劝修金丹之术;他劝夫学佛,其夫不从,遂各修其道。】她念她的佛,你炼你的丹。【一日正在织布,念佛声中,见弥陀现全身于空中,遂即礼拜,乃唤济之来看,】来来来!看,佛现前了!【济之只见佛上半身。】只见到佛的上半身,这葛济之还是有一点善根,但是没看到;不过看到上半身已经不错了。【庄严光耀,亦即礼拜,由是信从,夫妻同修净业,同生净土。】


    【当来见佛者,或报尽命终,见佛来迎。《佛说阿弥陀经》云:“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注意这四个字,这个就是功夫成片,这一心不乱。但是,这里还有必需……有的人,古来高僧大德,有的人在这个一心不乱广泛的讨论,他们认为这个一心不乱不容易,一般人念的大部分都是有一点定,又有一点散乱心,那怎么办?所以,有的祖师认为:一心不乱是属于上品往生的人;如果是散心念佛,也可以往生,这个就是一种对大家一个鼓励,一个鼓励。他们认为这个:乃至七日,一心不乱。但是我觉得,这样讲有他的善巧方便,也有鼓励这一些;但是,很危险!如果你没一心不乱,临命终来的时候,散心,那就麻烦,完全要靠团体的助念跟师父的加持,这个会很麻烦!所以,我认为,念到一心不乱会比较好。因此你每天抽一点时间来,或者拿着念珠,或者不要拿念珠,然后放那个,现在很方便,那个录音带或者CD,阿弥陀佛……不要念得太快,有的人念的那个太快,不行的!有的人念得快到……有一个比丘,在南普陀有一个比丘,阿弥陀佛……很快就得心脏病!我以前那个同学都念成这样,太快了。我说:喔!那个不行!他说,他这样才能够摄心。我说:你这样支撑不了多久,人的气要念佛念得稍微顺一点。是不是?你像这种速度,阿弥陀佛……这种速度还好。有的人,他不知道看时空,去给人家助念的时候,人家往生了,他就:阿弥陀佛……念到那个死人起来说:你念慢一点啦,气都喘不过来了!我看有的人,那个团体去念的时候,阿~弥~陀~佛~我告诉你,临命终的时候,气喘不过来,这个气不能拉得那么长,阿~弥~陀~佛~……那个是已经助念二十四个小时以后,盖棺材的时候,没有人照顾的时候放念佛机,就是这种速度。对不对?如果你念这么慢的时候,阿~弥~陀~佛~……那个亡者会说:快一点啦!我都快断气了,念快一点!他会受不了!所以这个速度要拿捏得刚刚好,拿捏得刚刚好。因为在临命终的时候一喘,他呼吸不完全,变成喘,他在最极端痛苦的时候,就是速度要刚好。所以,你平常记得!要多修善、多修福、多修慧,然后要一心念佛。


    那么,把师父的这个往生被、金光明沙、三张咒轮,再加上这些增上缘。有一个比丘,看到我在流通往生被,在佛教界他也是很出名的,他就批评,批评就说:流通往生被、金光明沙、三张咒轮,那就是叫大家不要修行了?临命终只要用那个就可以往生,那还修什么行?他就开始批评师父。我说:这个是增上缘。这个法师是从来不听师父开示的,他已经自己觉得很行了,那我们也没有能耐去改变他。我讲:往生有二种因缘:一、叫做亲因缘,二、叫做增上缘,亲因缘就是你平常要修福、修慧、修善,要一心念佛,这个是亲因缘,自己的问题。可是,临命终助念,这个是印光大师讲的,如果你在生的时候,你有50%往生极乐世界的能力,临命终再加上广大的分班、轮番上阵的去助念,加起来也是五十,亲因缘五十,增上缘五十,刚好一百,百分之百会往生净土!所以师父看了印光大师这个,除了助念以外,还有什么能够来帮助亡者的?喔!那么就这个往生被。


    这个往生被,原由不可考,最主要是以前明朝,大概从明朝那个时候,唐朝,或者是元朝、明朝那个时候,有我们这些法王把它制造起来,写下来这个经文梵文,把它写下来;有的用藏文写下来,能够利益众生。以前是皇帝在赏赐大臣的时候,他对这个国家非常有贡献,对这个民族非常有贡献,皇帝赏赐往生被一件。以前的往生被不是用印的,全部用刺绣的!所以,唐、元、明,明朝就有很明显的,一直到清朝,那就更盛行!所以,以前这个往生被是不能……除了皇宫里面流通,贩夫走卒是不可以拿得到的,绝对拿不到,,绝对拿不到!那么,在台湾以前也不盛行,因为大家对这个也没兴趣,后来师父看了这个根据以后,觉得说既然皇帝赏赐的,只有那些大臣、有功的大臣可以盖,那么,佛讲平等心;后来就流出民间,从清朝就流出民间,那么一直不很盛行。那么师父,也不是我创造的,我只是想利益更多的众生,临命终给他一个最重要的增上缘,就是这个道理!那么,那三张咒轮,完全根据大藏经的,大藏经的,六道金刚咒、毗卢遮那佛咒、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你打开大藏经就有的,念楞严咒、十小咒,这个是早晚课的,再加持金光明沙,毗卢遮那佛(咒)、金光明沙,那个也是大藏经里面,密藏部里面有的啊!师父所作所为都是有依据的,我没有说:你临命终,靠着这些往生被、咒轮,金光明沙,就会往生;我是说:这个是很重要的增上缘。可是,这些老法师,他就是……包括他的徒弟,喔!那个都很激烈,都扭曲师父的意思。以为说:那临命终;平常你不要念啊?慧律法师有这样叫你们平常不修行吗?我都是叫你平常就要精进,修福、修善、修慧,一心念佛,平常我都是这样教你,在临命终,给一个强大的增上缘,有什么不好?让他往生有百分之百的把握,那有什么不好呢?师父发的心,是这么的大慈大悲,跟佛的心是一样;可是,这些不究其理的人,不知道深入内容的人,也不想去了解我的人,他就开始一直大作文章。


    所以,我告诉诸位,在座,我告诉你:要做菩萨,这一辈子要吃尽苦头,受尽委屈,最后一句:还不能掉眼泪。你只想救人,一心一意只想利益众生;可是,这个众生他不是这样,而且有带头……以前在二、三,三、四十年,台湾的法师带头反对,讲经的时候批金光明沙。这个金光明沙是谁教我的?是忏公教导我的,你说我没有传承,还是有传承,怎么没有传承?忏公直接就教,那么多的大学生,他只教我一个人,是忏公直接教我的。当时候忏公,只有我跟他这样对面的,忏公直接就传授给我,他说:“你要这样结手印。”忏公结手印。“你要这么样观想,益谦!”这就学起来,那时候还是在家呢!所以我们,你这一辈子要当菩萨,要吃尽苦头,要受尽委屈,第三、还不能掉一滴眼泪,你要勇敢的站起来,因为我真的想利益众生。


    底下,【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或托质莲胞,华开见佛,如一生念佛为因,必得往生之果,第八识从顶门而出,化佛来迎,托生九品莲华,以莲华为父母。品位高下,乃由一生念佛,勤惰之分,宝池莲华,并非弥陀变化所作,乃是念佛众生,自己心力愿力所种。十方世界众生,今天闻说念佛法门,发心念佛,求生净土,七宝池中,即结一莲蕊,】你只要发心念佛,在求生净土当中,七宝池莲花当中,就有一个莲蕊,【标名其上。】不过你要标清楚一点,你到底是什么,是念中文的名字呢?还是要用英文的名字呢?对不对?有的人有好几种名字,有的人还有原住民的名字。譬如说中文的名字,譬如说林某某。对不对?有的人英文名字John John Big John Alice到底你要用什么名字。对不对?如果说原住民的话,布嘎拉西;不然就日本的名字,对不对?那就是井上啊、什么樱花啦,反正日本的名字最好记了,不是山就是水、就是井。为什么?你随便念一个名字,都有日本人的名字,河边上一郞,河边有一个叫做一郎,因为他排行老大的,随便啦!孤山莲池,那也有的,随随便便,孤山,一座山底下有那个莲池,也是命这个名字。所以日本人,不是井就是河、就是水、就是山、就是花、就是动物。标名其上。859页【念佛精进,华大甚速,光色亦好;念佛懈怠,华大亦缓;】花长得慢。【退心不念,华即枯矣。勤惰才分,】就是精勤还有懒惰才分,【荣枯立见,】所以,极乐世界是用什么在灌溉的?用你的心念、精进念在灌溉的那一朵花。所以,在座诸位!念佛不能停,而且要很精进的。(未完)







(文章转自  正见录  2019-11-09)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楞严经讲解259:佛有交代,不管什么再来人一经认出身分,就必需入涅槃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