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前24圣)-12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2)外种子:谓此身系从外承受父母流贵遗之体而生,故名为外种子不净。外种子不净。在座诸位!有的人,一讲到这个试管婴儿,试管婴儿,他们认为说:男女没有交媾,他只是用试管。诸位!只要有父母亲的气分,就代表父母,种子就表示精虫或是卵,这个就表示有这个气分,业力是这样子来论断的。业力是这样子来论断的。父母亲交不交媾,现在的科学,就算抽取精子、卵子结合,有那个男人、女人的气分,业力,业力它就会过来。所以我们要了解这个道理。承受父母流遗之体而生,故曰外种子不净。第二、受生不净。人之生,是由于从父母交媾、赤白相合,以成其身,故称为受生不净。那么现在科学更发达,还有复制,这个复制本身,也是要有阴跟阳,也是要有具足条件。所以只要有这个气分,业力就会卡进去,就会注入。第三、住处不净---这个女人之体是不净聚,怀胎十个月当中,胎儿居住在生、熟二脏之间,生脏就是从口吃进去,食道到胃,还没有消化,叫做生脏;消化完了叫做熟脏,被排泄出来。叫生、熟二脏之间,故名住处不净。(「生熟二脏」,谓初受饮食为生脏,饮食变坏为熟脏。)这个变坏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消化。第四、食啖不净----谓处于胎中唯食母血以资其身,故名食啖不净。因为肚脐,养分从肚脐去输送。第五、初生不净---谓怀胎十月满足,头向产门,流血淋漓,腥秽狼籍,故名初生不净。哪一个孩子出生,都跟母亲的不净一起出来,所以小孩子出生,都跟母亲的不净一起出来,所以小孩子出生,一开始就是一定要先洗澡,先洗澡。第六、举体不净---谓人的全身,只有一层薄皮来包裹住,这个薄皮,薄薄的皮之内,从头到脚,纯是秽物,故名举体(举体就是全体)不净。所以我们这个色身,从内到外不净,从上到下不净,从出生到死亡不净,恶臭难闻!那么佛叫我们观这样,种种的不净,就是叫我们看开一点,能够日子过好一点,面对真相,就不会被迷惑,就不会有妄想,也不会有颠倒。第七、叫做究竟不净---谓人于此生业尽报终,捐弃冢间,如朽败木,这个木就朽了。大小不净,流溢于外,膨胀烂坏,骨肉纵横,故名究竟不净。以上为七种不净。
底下是香尘圆通,是香严童子。经文:【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烧沉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着,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香严为上。」】
翻过来,1086页,注释:「我时辞佛」:「时」就是那个时候。「辞」就是辞别。「宴晦清斋」:「宴」就是安。「晦」就是韬晦。「清斋」,清净之斋室。谓,我即宴安自处,晦迹韬光于清净之斋室。「沉水香」:梵语叫做阿伽嚧,翻译成不动。又称为沉香。系采自热带所产之瑞香科常绿的乔木之天然香料。这个香木材质甚厚,为青白色。像印度、波斯,波斯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伊朗。那么,这个暹罗,暹罗:暹罗这个暹字打错了(新版已更正),就泰国,暹是一个曰,曰,我们太阳那个日把它压扁,叫做子曰,曰,底下一个进,叫做暹罗,暹罗就是泰国。那么交址,我查,一直查不到这个,大概是,应该是越南,越南。那么,还有印尼产的沉水香,也非常的高贵。那么我对这个香不是说专科的、专业,这个要问流通处的,流通处他们对这个沉香的就比较内行。以及我国广东南部、海南岛等地均有产。其木朽败或采伐的时候,由中心木质部分渗出黑色树脂,就是沉香。其香浓郁,木民坚实,入水必沉,故称为沉水香。可供药用,治疗风水肿毒。沉香树之种类很多,据增广本草纲目卷三十四沉香条载,由于产地、形色等因素之不同,沉香也各种名称以及等级,如称栈香、黄热香、蝟刺香,蝟刺香、鸡骨香、海南沉、上沉香。喔,这个名词很多。或谓上有黑色光泽之沉香,称为伽罗,系最上之香。《华严经》云:阿耨达池边出沉水香,名莲华藏,若烧一丸,普熏阎浮;据此可知:鼻不须蒙烟而得闻此香木之香气。这个要问专业的。沉水香,我们的香,那上种类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而且有假的,有真的。
底下说:「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我谛观此香气,并非从木材来,因为光有木头,若不燃烧,香气如何能够远传?故知此气非从木来;也不是从虚空中来,如果说从虚空中,那么香气从虚空中来,那么这个虚空当中就常常有香气了;可是,这不是这样子。虚空则就自己能够产生香气了,那又何必沉水木呢?沉香木呢?所以知道香气不从虚空来。又,虚空常在,应该能够常常闻到香,香会不断,其实不然,所以知道香气也不是从虚空来;那么香气也不是从烟生,因为远处闻香之时,其鼻并没有蒙烟的熏习,烟离他很远,可是他却闻到香的味道。且其烟也未及远处,即散失无形,所以知道这个香并不是从烟来。香气也不从火中来,若火中有香气,则不一定要烧香木才有香气,烧任何物,也都应当能够出香气,而实不然,所以知道彼香气则不从火中来。这个为什么一直在告诉你:非木、非空、非烟、非火?这个在告诉你什么?告诉你缘起无自性。烟跟香都是缘起,都是空无自性。空无自性,你把它分析开来,一切法无生,非木生、非空生、非烟生、非火生,当然就是一切法无生,只是缘生,缘生就是无生。所以你闻到香,其实是无生,不可得的无生,香气来,其体性不可得。佛的用意就是这个。
「去无所着,来无所从」:这个香气灭去的时候,并不着于任何一处,而毫无去踪可得,那么此香气来的时候,也无所从来,竟不知它到底是从哪来。于是彻见香尘当体即空寂,其生的时候,了无生相可得,当其灭的时候,也没有灭踪(就是灭相)可取。「由是意销」:意销就是分别心统统灭了。了解一切法无生,那么这个相就没有东西可以分别。这个意销最主要…….修行就是:最主要那种执着的念,执着的观念销了,分别的观念销了,颠倒的念销了,这个叫作意销。就是识心分别灭了,本性真如自性显露,由是意销,这个是修行的重点。所以「意」,就是指能分别的意识心,所分别的香尘既然空寂,那么能分别的意识,因此而销灭。所以在座诸位!这一点就告诉我们:你所分别的外相、外尘,其实是不可得,而我们在不可得的当中,硬是要去分别,就产生颠倒见,这个就是重点。譬如说你恨一个人,没有那个人啊;或者你喜欢那个人,没有那个人啊,他只是缘起的东西。「尘气倏灭,妙香密圆」:「倏」就是忽然,以其为顿悟故。谓,有漏的香尘之气,倏然消灭不生,则自性之妙香,其体秘密圆满周遍法界。因为自性之妙香不可以肉眼见,也不能以肉鼻而嗅知,所以称之为秘密。
1088页,义贯:「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实「观」察世间,「诸有为相。我」于彼「时辞」别「佛」离去之后,退而自修,「宴」安自处,「晦」迹韬光于「清」净之僧「斋」之中,「见诸比丘」燃「烧沉水香」,其「香气寂然」,香气当体即空,叫做香气寂然。也无声也无形。不现任何迹象地,「来入」于我「鼻中。我」即「观」察「此」香「气」,到底从哪里来呢;我即观了此香之气,「非」从「木」来(因为木如果不假借火来烧,香就无由出并且远传),这个香气也「非」从「空」而来(如果从这个虚空来,那么虚空就自己有香气了,又何必烧这个香?),这个香气也「」非从「烟」来,不假烟载,因为远处闻香,但闻香气而不见烟,也不受烟熏,若受烟熏,于眼、鼻、喉等,皆生不适,然闻此香,唯有适悦之感,无有不适,没有不舒服。「适」就是舒服。无有不适,没有不舒服感觉。所以此香非从烟生;此香气亦「非」从「火」来(若从火来,则世间一切火皆应能出沉香味,而实不然);如是一一观了,则见此香味灭「去」的时候,一「无所着」(香气灭去的时候不可复得),香气「来」的时候也「无所从」来,(香气生的时候不可得,灭处也不可得),就是一切法无生,诸位,这个一切法无生,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共宣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来降生人间,最重要的统统要宣说一种道理,真理,永恒的真理,叫做一切法无生,这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共宣说的真理,就是一切法无生。所有的生,其实都是缘生,缘生当体即空,就是无生。所以那个相是骗人的,不要被它骗得团团转!简单讲:学佛就是不要被假相骗得团团转,以为那个东西,有东西让你执着,那是错的!即彻见香尘当体空寂,以分分别之尘空寂故,所以能分别之识,以此照了,也是空寂,「由是」而「意」识也随而「销」泯,因而「发明无漏」之智,职是之故,「如来印」可「我」所证者,我因而「得香严」之称「号」。以有漏香「尘」之「气倏」然消「灭」,于是显现自性之「妙香」,其体秘「密圆」满,周遍法界。所以「我」系「从香严」之法门,而「得阿罗汉」道。今「佛问圆通」法门,「如」以「我所」自「证」者,则仍以「香严」圆通法门「为上」。
底下是味尘圆通,药王跟药上菩萨。经文:【药王、药上二法王子,并在会中五百梵天,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无始劫为世良医,口中尝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数凡有十万八千,如是悉知苦、酢、咸、淡、甘、辛等味,并诸和合、俱生、变异,是冷、是热,有毒、无毒,悉能遍知。承事如来,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离身心,分别味因,从是开悟。蒙佛如来印我昆季,药王、药上二菩萨名。今于会中为法王子,因味觉明,位登菩萨。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味因为上。”】
注释:「五百梵天」:此五百梵天因为皆是药王、药上二菩萨的眷属,同修一法门,故皆同时起座。「并诸和合、俱生、变异」:这个药有时候要和合,有的是俱生,有的是变异。这个「和合」的药,指有些药是和合性,这个我们大家都吃过中药都知道。必须与其它药配合才能够治病。那么,俱生就是:一出生就是这样子。「俱生」:是指某些药生来之性即可治病,如甘草生来是甜,黄连生来是苦,一药可治一病。「变异」,指有些药材须经修炼泡炙等手续,这个在台湾中药店常常看到的,用烤的啦、用泡的啦,泡泡就会有药水、药洗,药洗,药洗,就是用泡的。令其性或味改变,方有疗效。「承事如来」:此指承事释迦如来。「非即身心」:「身」就是指舌根,「心」就是指舌识。谓药味非即是舌根或舌识,以若无药来入于口,舌根、舌识不可能自知药味。也不能离开身心,谓若离于舌根与舌识,也无药味可得----无舌,谁来尝知药味?无识,谁来分别药味?
「非离身心」:谓若离于舌根与舌识,亦无药味可得----无舌,谁来尝知药味?无识,谁来分别药味?「分别味因」:「分别」,此分别为了知之义。「因」就是本因。此谓,我于是而分别了知味尘之本因,既无定体,又无所从来。这个就是佛讲的:缘起无自性,空无自性。这个在强调什么?诸法,它只是缘起,找到它一个生,实在找不到,找不到一个真正的生,只是相生、只是缘生,相生、缘生,就是幻化而生,幻生就是不可得,观一切法不可得,即入佛的知见。「从是开悟」:我因此而开悟了味尘之相妄性真,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昆季」:与昆仲同;就是兄弟也。「因味觉明」:因观味尘而圆悟本觉妙明之真性。
义贯:「药王、药上二法王子,并在会中」与其同行之眷属「五百梵天,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于「无始劫」中,皆「为世」间之「良医,口中」常常、曾经,常常「尝此娑婆世界」中之「草、木、金」属、矿「石」等药材,药材离不开这四大类。其「名数凡有十万八千」之多,「如是悉知」其「苦、酢、」酢就是酸。是「咸」的、是「淡」的「、」是「甘」的「、」是「辛」辣的「等味,并诸」药,分别其中那一些是「和合」之性,那一些是「俱生」之性,那一些是「变异」之性,其药性是「是冷」的、还是「是热」的、是「有毒」的药、还是「无毒」的药,「悉能遍知」无遗。这个是了不起,这表示他精通这些中药。之后得以「承事」释迦「如来」,由于宿昔所业,又蒙如来开示,而豁然「了知味」尘之「性非空」(以舌与药一接触,则药味炽然现前,故非空);味尘之性亦「非有」(药虽现有味,然味尘实无自性,离舌无味,故味尘自性非有);味尘亦「非即身、心」(以若无药来入于口,舌根与舌识亦不能自知药味,故味尘不即身心);味尘亦「非离身、心」(以离于舌根与舌识,亦无药味可得),我由此而「分别」了知「味」尘之本「因」,既无定体,又无所从来,「从是开悟」味尘之相妄性真,一切味尘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于是「蒙佛如来印」可「我昆季」(兄弟)二个人之所修证,而赐以「药王、药上二菩萨」之「名」。「今于会中为法王子,因」观「味」尘而圆悟本「觉」妙「明」之真性,「位登」于「菩萨」,今「佛问圆通」法门,「如我所」自「证」者,就是最适合我修的,则以「味」尘为本修「因」之圆通法门「为上」。
5.触尘圆通(跋陀婆罗菩萨)。经文:【跋陀婆罗并其同伴十六开士,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于浴僧时随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宿习无忘,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令得无学,彼佛名我跋陀婆罗,妙触宣明,成佛子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触因为上。”】连洗澡都可以开悟,我们洗了几十年了,都没什么消息,随便人家……圣人随便一个因缘,就大悟、就大开圆觉,是很了不起的,非常了不起的!我们喝了那么多茶,尝尽了种种的茶的味道,还是没什么消息。所以会用功,牛顿,人家苹果一掉下来,就发明了地心引力;我们苹果吃了多少?没什么消息!智慧跟庸人就是差这么多!
【注释】:「“跋陀婆罗」:义译为贤首、贤守、贤护。以其位居等觉,为众贤之首,故称“贤首”。又因此菩萨以贤德自守,此为能自利,故称“贤守”;又以贤德普护众生,此为能利他,故称“贤护”。「开士」:这个「开」,就是开悟。能自开悟,又能开悟众生之大士,即(就)是菩萨之异称。所以,开士就是开悟之士,开悟的大士,当然就是菩萨了。「威音王佛」:《法华经》云:有二万亿威音王佛祖,有二万亿威音王佛相继出世,跋陀菩萨所说的,当是在最初的一尊威音王佛的像法之中,因为跋陀婆罗与常不轻菩萨同时。跋陀婆罗等起先由我慢心重,常轻慢诽骂释迦牟尼佛的前身,就是常不轻菩萨,后来因为见到常不轻菩萨的神力,才自悔前非,因而信从,故得闻佛所遗之教法,而发心出家。本经中直言“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此为从略而言。又,《法华经》云:“尔时常不轻菩萨者,则我身是;尔时四众,常轻是菩萨者,今此会中,跋陀婆罗菩萨等是。”可见跋陀婆罗菩萨从最先初发心起,即宿世受释迦如来(前身)之教,因此今世释迦成佛,跋陀婆罗亦证道果。
「于浴僧时」:佛制七众净浴律仪,半月僧众用浴一次。但是这个佛制的是当时候的时空,我们看下去,(佛制此律本意为佛制此半个月洗一次澡,制定这个戒律:昔(当)时印度水少、可贵,为不浪费,故制半月一浴。即使在中国北方及西北偏远及沙漠地带、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我家在黄土高原(坡)~~对不对?有首歌,我家在黄土高原。水资源亦甚可贵,很多人一个月难得沐浴一次。又,与此相反,有些人修行苦行,为免取水麻烦,故常经年不浴。喔!这实在是不简单,不简单,看看有没有什么药丸,吃下去不用洗澡的,来问一下,那这样吃一粒的话,就不用常常洗澡,这洗澡很浪费时间的!佛亦为令僧众避免污垢之讥,而制此合于中道之律仪。当然,今时生活物质方便,则每日一浴亦甚得宜,以符清净之旨。然而出家人若因天热,而一天冲凉三四次,则是太过,不合惜福之旨。)
然而出家人若因天热,一天冲凉三、四次澡,这是太过了,不合惜福之旨。「忽悟水因」:「水因」,就是由于水洗之因。此言,忽然悟到由于水洗之因缘,而于身有冷、暖、涩、滑等触。「既不洗尘」:然而此等诸触既不由于以水洗尘而有,以尘本无知,何能成触?又,若尘能成触,何须水洗方生?故所以知道此触实非从以水洗尘而来。「亦不洗体」:此触亦(也)不因水洗身体而有。以身体乃四大假合,本属无情,何能觉触?故知此触亦非从水洗身体而来。「中间安然」:由上所说,此触既不从水洗根(就是身体)而来、亦不从水洗尘而来,是即根尘悉泯,能所双亡,洗个澡就开悟!是不是?实在是太了不起了!能所双亡,故中间之识不生分别,安然不动。虽洗身体,没有能洗、没有所洗,清净心现前。「得无所有」:即原来之妄触,于内外求之,了不可得。1096页,「宿习无忘」:过去观行成就,熏习成种,在八识中历劫不失。「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今时」,就是今生。「佛」,就是指释尊。「令得无学」:此(这是)指菩萨之无学,非声闻之无学。
【义贯】:「跋陀婆罗」菩萨「并其同伴十六开士,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世「于威音王佛」的「时」候,「闻法出家,于」半月「浴僧时,随例入」浴「室」沐浴。我于彼时,「忽悟」由以「水」洗之「因」缘,而有诸触(冷、暖、涩、滑)生起,有这些冷、暖、涩、滑生起,我好好的观照,然而进而观察,则见此诸触「既不」是因以水「洗」身上之「尘」垢而有(以尘本无知,何能成触?且尘若自能成触,那么又何必待水洗方生?故知此触非从(所以知道这个触不是)以水洗尘垢而生来的),此(这个触)触「亦不」因水「洗体」而有(以体乃四大假合,本属无情,何能怎么能够觉触呢?故知(所以知道)此触不是从水洗身体而来),故知水既不洗体、亦不洗尘,而令触生,我如是觉了,所以故达到根尘双泯,能所双亡,于其「中间」识不生分别,在座诸位!这个就是修行重点,这一辈子,你下手处心无分别,平等的对待众生,就入佛的正见。动念,动不平等的念就不对,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人人平等,你是如此的尊重每一个人、众生的意见;你是如此的赞叹每一个人的善根。所以,不分别心就是平等心,下手处如果对,那么从今天起,你就用平等心去看待众生,王公贵族来,平等心;贩夫走卒来,平等心;流浪汉来,平等心;有钱人来,平等心;没有钱人,平等心;残障的人来,平等心;身体健康的人来,平等心,寿夭穷通,对修行人来讲,统统平等心,不生分别。
「安然」不生。那么你的内心里面就得到了安详,没有执着心,那么就无所着;要用没有分别心,就是平等心,那么,在座诸位!这一个人,这一辈子就会过快乐的日子,内心建立了智慧跟安详,那么,幸福就到。所以原来之妄触如是于内根外尘推求之,「得无所有」(了不可得),了不可得就是空。于是我得观行成就,熏习成种于八识中;如是「宿」世所「习」善业,历劫以来曾「无忘」失,「乃至」于「今」世之「时从佛」(释尊)「出家」,秉教断证,「令得」成就菩萨「无学」位,而回观昔于威音王佛时之本因缘,「彼佛名我」为「跋陀婆罗」,显示微「妙触」尘本离有无,「宣」示「明」了唯一藏性,随心应量,循业发现,而得「成佛子住」,(位居等觉,堪绍佛位)。今「佛问圆通」法门,「如我所证」,即以「触」尘为本修「因」之圆通法门「为」最「上」最胜。
6.法尘圆通(摩何迦叶尊者)。经文:【摩诃迦叶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于往劫,于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我得亲近,闻法修学;佛灭度后,供养舍利,燃灯续明,以紫金光涂佛形像;自尔以来,世世生生,身常圆满紫金光聚。此紫金光比丘尼等即我眷属,同时发心。我观世间六尘变坏,唯以空寂修于灭尽,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犹如弹指。我以空法成阿罗汉。世尊说我头陀为最,妙法开明,销灭诸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法因为上。”】
【注释】:「摩诃迦叶」:中文之义为大龟氏,为其族姓,又称为大饮光,由于大迦叶尊者的身光能盖过其它的光,故(所以)称他为大饮光。「紫金光比丘尼」:是大迦叶俗家的妻子,那么出家人不能说、介绍说:这是我俗家的妻子。出家人不能介绍;要说:这是我故二。故二,戒律里面有一个名词叫做故二。也不是叫做以前的老二,以前有老二,就有老三了。对不对?这个名词是为了避开说:咦?出家人还有妻子?介绍自己以前的前妻:这是我前妻。那什么是你现在的妻子?所以,这个比丘介绍以前自己的老婆还很辛苦;要叫做:那是我故二。大迦叶俗家的妻子,两人同时发心出家。在佛法中,有很多夫妇同时发心出家的例子;也有更多是先后发心出家的。在先后出家的例子中,有些是夫或妻先发心出家,之后再回来度他的眷属出家,如释尊就是这样。有些虽然夫妇都同时发心,但因尚有某些尘缘未了,譬如有孩子未成长而无人可托付,或父母在堂,乏人照料,而约好由一人先出家,另一人等俗事安排妥当再出家。夫妇若能同时发心学佛,乃至出家,而转世俗的伴侣为道侣,则是极为殊胜的福报,这是无量世修来的福,才能感得如是夫妻同心,有志一同.
又,在家居士,若能夫妻一起学佛,虽不能出家,也是非常殊胜的因缘。再者,在家居士学佛,千万不要只顾你自己一人修行,一定要努力、想办法也令配偶能发心学佛,得佛法的利益;但是,我看很难!世间人,善良的人很多,但是就是没有善根。善良跟善根差很多,这个人、男人很有善根,他就是很有善良的心,可是,就是没善根,也没菜根,没善根、没菜根、没有菩提根,什么根都没有,一点根都没有!得佛法的利益,否则全家只你一人学佛,不管你修得再好,也是有“自了汉”的味道。又,学佛人,若连身边的人都不能利益到,如何能说是大乘道之佛弟子呢?再者,你的亲人,今世有缘成为你的眷属,莫白白令他们与你作为夫妻、或父子、或母女一场,而空无所得,岂不遗憾?当然,成观法师写这个是鼓励大家,告诉你:他碰到的大概是很好的因缘,像我碰到的,不入就是不入,你讲得死去活来,它就是一点感动都不会,就是没有那种根,没有那种根,这并不是度不度的问题。所以,像我出家以来,我就了解缘起法,我也没有说特别去度兄弟姊妹,绝对没有!后来妈妈学佛了、爸爸也学佛了、大哥也学佛了,大姊现在每天也念佛,所以,我没有说特殊的因缘去劝导我的家人;但是,他们看我的出家以后,慢慢慢慢的有潜移默化,当然他们也是自己有善根。
「日月灯」:佛名。此佛以日、月、灯三智而立名。「日」能于昼间照明世间,令众生得以作务,此表佛以世谛智照世事,成就世人善事。「月」能于夜间照亮世间,令众生光明清凉,表佛以真谛智,照真如理。「灯」,不论白天、黑夜,于诸暗处悉皆能照明,表佛以真俗双融之中智,真俗无碍,理事双照。以此佛之真、俗、中三智具圆,故号为日月灯佛。
1100页。「亲近、闻法、修学」:佛于经中曾说,有些佛弟子,于归依后能亲近三宝,有些则于归依后不但能亲近,且又能闻法;像大家就是,你不但能亲近三宝,又能够闻法。有些于归依能亲近,又能闻法,并且于闻法后又能依教奉行。这是因为有些人根器下劣,只以“归依”一事为满足;有的人仅以能亲近为满足;有的人则以闻法为满足;就像在座诸位,要闻法。有的人不只以闻法为满足,亦不以知解为究竟,而希望依法起修。所以,要落实到修行的层面。如是当然以最后一种人为最有善根,最为有福、智之人,唯此种人能堪成就菩提,馀者不能。
「舍利」:中文之义为灵骨。这是由佛之大悲愿力,以三昧智力,自碎金刚不坏之身,而成为舍利子,恒久流布于天上人间。佛留舍利于世间,盖有四个用意:为什么要留下舍利给人间呢?一、表示佛法之修学不虚,且其成就不可思议,乃至能令无常之色身转成金刚不坏之体,常住世间,而这只是佛之应化身即得如是,更何况是佛之法身,则更是常住、不生不灭,由此可知。二、佛留舍利于世间,令世间众生睹佛舍利,能恒常忆念佛,及忆念佛之悲心及不可思议的功德之力。(也就是佛以自己的身体,留给世人恒久之纪念、礼物。)三、表示佛为了度化众生,即使粉身碎骨亦在所不辞——“分身舍利”即是以“三昧真火”自焚色身,自碎其骨。在这个《大般涅槃经》里面就讲,徒弟三点火,火自然熄灭,没办法!佛的遗体就在婆罗双树间躺着,徒弟要点火都点不着,怎么点都点不着!后来佛遗体自然出三昧的真火,自己火化!那我们哪有三昧的真火?我们只有火气大,动不动就嗓门大,大呼小叫的,我们哪有三昧真火呢?我们有三声真火:大声、很大声、特大声,三声真火。自焚色身,自碎身骨。四、每一颗舍利都代表及含摄佛于无量劫辛勤修行、无量功德之所成就,所以是无上福田,因此众生恭敬、供养、礼拜,即能修得无上之福德。又,佛之舍利每一颗体积虽然很小,而且分布各处,但须知每一颗小舍利都有佛力在摄持。
复次,当今之世,佛法紊乱,常听有所谓“舍利花”,乃至有说某人,或某人的父亲、母亲过世了,其在世时虽未学佛,只因在临终或出殡时,请某法师去念些经或咒,遗体火化之后,便有许多“舍利花”,家属便请回去供养。依理而言,应该没有这么便宜的事。须知,舍利应是亡者在世时,皈依三宝,非常精勤如法修学三无漏学(戒定慧),净身语意三业,而得转无常之肉身为金刚不坏之体。所以舍利是所谓“大修行者”修行到达相当成就的一种表征;因此没那么便宜,不须修行就能有舍利。又,如果不修行就能有舍利,那么舍利也没什么值得可贵了。又且须知,我们礼拜舍利,不是礼拜舍利本身,而是礼拜舍利背后的法,礼拜此圣贤、菩萨得以转肉身为金刚不坏之身的法、以及礼拜此圣贤在法上的努力。若(如果)只有信敬礼拜舍利本身,只能得世间有漏福,不能开智慧;若(如果)礼拜舍利所涵、所表之法则是礼拜舍利所代表的法身及其大智大悲,如是正信礼拜,则能令人开智慧、趋向法身,乃至证得无上法身功德。
又,以最严格的意义而言,行者肉身荼毗之后,若能得舍利,其身应已转为金刚不坏身,已非三界无常身,故所以是当体不坏的“肉身菩萨”,而且是“全身舍利”,因此其遗体不用坐缸、也不用防腐处理,当下即是“肉身菩萨”,因为其心意意识已转染为净,三业皆已清净,故非无常败坏之法。
又,现下有些人,到佛教文物流通处去购买舍利回来供养,或者因为你买他的舍利塔,店主人就送你一颗舍利;须知舍利代表法身,不应买卖圣贤之法身,那不但是不如法的,且有大罪;所以,我们流通处是用请的,而且是给众生方便的,我们不是卖的,我们弄得很清楚,是流通,我们发的心是给众生方便的,绝对没有贩卖如来的想法,完全没有的!试想,贩卖如来法身,那比贩卖人口的罪过严重多少?为佛弟子须如是觉知。所以,讲堂的流通处,是给有信心的人请的,我们舍利也是用送的,是不同于生意的买卖,看你发的是什么心。
「燃灯续明」:「燃灯」是指燃佛前的灯。「续明」,就是令光明不断。「以紫金光涂佛形像」:《付法藏》云:毘婆尸佛灭度之后,那时有个贫女,对佛遗像感伤,她想要修治庄严佛像,但又没钱,便去乞讨了一些钱,然后去找金匠,劝他也发心,同成功德;金匠很欢喜地答应了。当他们二人把佛像整治好之后,即发愿:生生世世结为夫妇,成为同修道侣。从那时起,九十一劫以来,此二人不论生于人中或天上,身常是紫金色,且心常爱乐佛法。此二人即是大迦以及大迦叶的妻子紫金光比丘尼的前身。
「紫金光聚」:“聚”是众多之义,表示其身所发之紫金光,不只是一点微光,而是非常众多。「同时发心」:这有两个意思:一、指最初同时发心以紫金来涂治佛之形像;二、指今世两人同时发心出家。「我观世间六尘变坏」:外界只有色、声、香、味、触五尘,第六法尘为生于众生心中:众生以意根摄取五尘于其心中落谢的影子,而成为心中之法尘,这个法尘,我们讲了已经有无数次。此法尘即成为意识所缘的对象。简单讲:我们意识所对的就是只有影子,就是这么简单。你意识所对的相、对象,就是影子。意识缘法尘、起种种计度分别,遂为一切染净分别之源。迦叶以智眼谛观外五尘及内法尘,皆刹那刹那转变坏灭;诸尘以能刹那迁变,故无实自体,以无实自体,故自性空。因此,这就是观“无常故空”的无常空观。
「唯以空寂修于灭尽」:就是迦叶体悟诸法于相上虽刹那变坏,然其性实“无自性空”,于是对他产生两种作用:一者,他于无常诸相便起厌离;二者,他即了诸相本性空寂,故所以实本不生灭,因此他便能于表相之幻惑生灭迁流之相,不生住着,因而得以尽舍一切有为生灭的幻化之相,今天我们凡所有相,都是虚妄、都是幻化的。进而唯以合于诸法本性空寂之义理,而修“灭尽定”。灭尽定又称为“灭受想定”,是圣人所修的无漏定。此定因为是超过色界的“四禅定”(四静虑)及无色界的“四空定”,故又称为“第九次第定”。四静虑及四空定都是有漏定,乃凡圣所共修者。唯有“灭尽定”是无漏定,须依圣道而起;为什么讲须依圣道?这个需要妙智,四禅、四空,只是把想化作淡,伏而已,记得!那伏而已,这里是断。简单讲:学佛重要的就是慧;可是,外道没有,没有佛的慧,断不了,出不了三界。四禅定有定,四空定也有定;但是,就是没有佛的妙智。圣者入于此定,即以此定之定力,断三界烦恼,灭六识之心心所法,证解脱身,故称为“灭尽”。详见如下之“诠论”。
(未完)
(文章转自 正见录 2019-11-11)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 楞严经讲解261:你下手处心无分别,平等的对待一切众生就入佛的正见